作者:林超
中国近代翻译职业的兴起,是西学东渐与本土文化转型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过程不仅催生了专业的翻译群体,更推动了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的现代化转型。闽籍学人与商务印书馆的合作,为我们理解这一职业的物质保障、专业标准与分工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典型范例。
近代翻译职业得以形成,首要前提是译者获得了稳定的经济保障。1903年,商务印书馆与严复签订了我国第一份正式版税合同,明确规定版权归属、印花粘贴与译利清算等事项。这份具有开创意义的合同,使译者能够从智力劳动中获得持续收益,为职业翻译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严复在致张元济的信中坦言:“复今者勤苦译书,羌无所为,不过闵同国之人,于新理过于蒙昧,发愿立誓,勉而为之。”这份职业自觉,正是建立在基本生活保障之上的专业精神。商务印书馆通过版税制度、预付稿酬等多种形式,使严复、林纾等译者能够专心从事译述工作,不必再为生计奔波。
值得注意的是,商务印书馆还通过多元化经营为译者创造更多价值。如邀请严复为《英华大字典》《万国通史》等重要出版物作序,既提升了这些书籍的学术分量,也为译者开辟了新的收入渠道。这种全方位的经济支持体系,为职业翻译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翻译职业的专业化,首先体现在工作标准的建立。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字原则,不仅成为译界准则,更标志着翻译从随意性较强的个人行为,转向有章可循的专业活动。
在《天演论》的翻译中,严复借用《周易》“天行健”的哲学概念阐释进化理论,提出“凡力皆乾也,凡质皆坤也”“至于全力不增减之说,则有自强不息为之先”的见解。这种基于深厚学养的创造性转化,展现了专业译者必备的文化素养与学术眼光。
商务印书馆则通过出版创新,进一步强化了翻译工作的专业性。1904年发行《英文汉诂》时开创性地采用横排制版,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本横版书籍,优化阅读体验;高梦旦创议翻译《新译日本法规大全》,并以闽县刘子楷为主编进行编写,制定统一的法律术语译法与编辑体例,为当时创建中华法系提供了基本法律参照。这些出版规范的确立,使译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统一的专业水准。
林纾的翻译实践同样体现了专业化趋势。据马泰来《林纾翻译作品目录》记载,其约180部翻译小说中,90%以上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种稳定的合作关系,既保证了译作质量的一致性,也推动了翻译方法的系统化。林纾用“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的抒情笔法转译西洋文学,形成独特的“林译风格”,正是专业译者成熟的重要标志。
随着翻译职业的发展,围绕这一核心活动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商务印书馆构建的发行网络,不仅扩大了译作的传播范围,更催生了诸多相关职业群体。
商务印书馆作为重要载体,也收录了大量闽籍译者的译著。据近代出版史相关研究梳理,清末至民初该馆出版的闽籍译者作品涵盖哲学、文学、法学、科技等多个学科,其中,严复的《天演论》《原富》,林纾的“林译小说”系列(如《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深耕文学领域,而罗丰禄在科技与法律类翻译的补充,进一步填补了细分领域空白,逐步形成了多维度的西学传播体系。
在传播环节,商务印书馆自1905年起陆续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设立分支机构,1906年在福州南街花巷开设福州分馆,并借助闽籍华侨网络将译作推广至东南亚。以严复的《天演论》为例,1905年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铅印本后,到1921年已重印20次,1927年累计再版达24次,成为影响深远的启蒙读物。
这一完善的传播体系催生了语言教学、文稿编校、版权管理等新兴职业。译者的社会角色也从单纯的文字转换者,拓展为知识体系的构建者与文化传播的推动者。翻译职业的社会功能得到全面发挥,既推动启蒙思想从学术圈走向大众,又为近代中国的知识更新提供了持续动力。
回顾近代翻译职业的形成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从物质保障到专业确立,再到体系完善的发展路径。这一历史经验对当代文化人才培养仍具启示意义。
首先,健全的权益保障机制是专业人才发展的基础。商务印书馆开创的版税制度,至今仍是保障创作者权益的重要方式。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建立合理的报酬体系,激发译者的创作热情。
其次,专业标准的建立是职业健康发展的核心。严复的“信、达、雅”原则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它既尊重翻译规律,又契合文化需求。当下我们培育翻译人才,仍需坚持专业素养与文化修养并重的理念。
最后,完善的分工体系是职业持续发展的保障。商务印书馆构建的从翻译、编辑到发行、推广的完整产业链,为翻译职业的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撑。这对我们构建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近代翻译职业的形成,是中国知识生产体系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标志。闽籍学人与商务印书馆通过制度创新、标准建立与体系构建,共同推动了这一进程的发展。他们留下的不仅是丰富的译作遗产,更是一套完整的职业发展模式。在新时代推动文化繁荣的背景下,这份历史经验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作者单位:福建商学院)
《福建日报》(2025年11月4日 第12版:理论周刊·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