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地情研究
状元李骐家世与生平再考
2025-11-0615:24:44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林小龙

1762415064653239.png

《明状元图考·状元李骐》

1762415096171921.png

李骐像

1762415119670976.png

李骐祠

1762415171879886.png

清光绪三年上李族谱所载李长孙(原善)及李骐生平

  李骐(1378—1425),原名李马,字德良,号五峰,生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以马年为贵,取名李马”。永乐十六年(1418)状元及第,御赐改名“骐”,与马铎共叙长乐状元之传奇。今年是李骐逝世600周年,谨以此文致敬这位李氏先贤——

  李骐家世

  李骐的家乡是长乐沙京上李。无论是长乐方言,还是宋《三山志》,沙京都被称为“沙坑”,“距海半里,县滨海处多沙,风飏蜚积”,沙京是“沙径”雅化之名。

  沙京背靠五峰山,五峰指卧牛、仙冠、贵品、云梯、莲花五座山峰,即“吴航十二景”之“五峰岚横”。山下有湖尾、上李、路北、岐头、石马五个李姓村庄,称“沙京五李”。

  五峰山亦称龙泉山,源自莲花主峰的龙泉溪奔流而下,千年古刹——龙泉寺屹立于此。朱熹曾在此留下“魁龙”石刻,其门生郑性之为南宋嘉定元年(1208)状元,故居在沙京郑厝里。

  沙京原有潘、郑、王等姓,北宋景祐二年(1035),李氏先祖李祥由福州南门迁五峰支脉象山下,即今沙京湖尾村,李姓始开枝散叶。溯源而上,李祥先世来自福建邵武,与南宋名臣李纲同宗共脉。

  李祥长子李望,官御史中丞,颇具传奇色彩。清同治《长乐县志》载其为北宋元丰二年(1079)进士,前志却蹊跷失载。崇祯《长乐县志》又载,有中丞者,未获功名时过五峰山一石,发誓曰:“不为中丞,不过此石。”“后果然,遂勒‘中丞石’三字于其上”。该志未明中丞之名,世人却皆称李望,字迹至今犹存。据族谱,李望还曾“舍田供佛”修建龙泉寺。

  元大德年间(1297—1307),李望七世孙李公冕由沙京湖尾迁沙京古街之西,衍为“莲峰李”——今上李村。李公冕即李骐曾祖父。

  李骐父亲李长孙,字原善(部分县志误作“元善”)。崇祯《长乐县志》称他“读书好义,乐施乡人”“有贫不能葬者,捐己资葬之”。最为乡人称道的是他舍田修浚的“福田沟”“兴利圳”两大水利工程。

  李骐生一子(李晖)二女,其后人不乏佼佼者,如:长孙李达,明正统九年(1444)福建乡试第四名经魁;李兆珍,清同治十二年(1873)举人,民国初年任安徽巡按使、省长等职;李永选,编纂《长乐六里志》;李贵樵,国民革命军宋希濂部卫队连长,在淞沪会战后期英勇抗日、舍身成仁。

  “一师两状元”“三元及第”之辨

  马铎与李骐“联科两状元”经常被人相提并论,长乐县城旧时有东、西状元坊,即为他们设立。传说马、李二人“一母两状元”,笔者在《状元马铎家世与生平再考》(《福州晚报》2024年8月27日刊登)一文已论证其荒谬。马铎生母为林氏,李骐生母为叶氏,风马牛不相及。

  近年又有学者论证“一母两状元”源自“一师两状元”。“一师”指长乐江田人、洪武十八年(1385)进士陈洵仁。他在《东溪精舍记》中自述,受长乐知县王遵道之邀,他讲学于六平山东溪精舍,马铎、李马(即李骐)、吴

  实、陈全等10名泮生师出其门。弟子多有所成,马铎与李骐更是高中状元。如此看来,“一师两状元”似无误。但问题是,该说法过于强调“一师”、即陈洵仁的地位。古人的受业师通常不止一人。李骐著《故修撰马公行实》回忆自己曾与马铎同受业于“国子博士梅雪林先生”,即号梅雪子的本县训导林慈;另一处提及“翰林典籍王皆山、待诏高廷礼二先生”,即“闽中十子”之王恭、高棅。三先生皆为一时名流,唯独未提陈洵仁。无独有偶,杨士奇所撰马铎墓志铭也仅提及“受礼于乡先生郑梦宣”。可见,陈洵仁在马、李二人求学路上并非“一师独尊”。

  据杨荣撰《翰林修撰承德郎李德良墓志铭》等文献,李骐“少颖悟,甫十岁辄能通《孝经》《论语》”,永乐十五年(1417)夺乡试第一,却已年届不惑,仍名“李马”。永乐十六年,廷试第一,皇帝朱棣亲自在“马”字右边添上“其”字,“改其名曰‘骐’”。传胪之日,奉天殿前三次唱状元名,无人敢应。皇帝忙出面解释:“即李马也”,李骐方出列叩首受诏。冯梦龙《古今谭概》记载,李骐极其珍视御赐“骐”名,每投递名帖,“黑书‘马’,朱书‘其’”,“朱”既是朱红丹墨,又是朱明国姓,忠君感恩之意不言而喻。

  另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李骐“三元及第”之殊荣,但备受质疑。“三元及第”即连中乡试第一(解元)、会试第一(会元)、廷试第一(状元),历史上有如此“学霸”标签的屈指可数。综合地方志及李骐墓志铭,李骐曾中解元、状元毫无争议,但是否永乐十六年会元呢?

  《明状元图考》记载的“三元及第”者仅许(黄)观、商辂二人,且明确说永乐十六年会元是直隶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董璘。康熙《高邮州志》亦载:“董璘,会元。”《明实录》则更具体:“永乐十六年二月……礼部奏会试天下举人,得董璘等二百五十人。”

  为进一步捋清李骐的科考履历,笔者驱车赴沙京上李,在李骐后人李贤钢处得见清光绪三年(1877)重修的《上李族谱》,并获赠影印本,真相始白:“(李骐)永乐丁酉解元,戊戌联捷十八名,殿试状元及第,御改今名‘骐’,授翰林院修撰,封儒林郎。”族谱已明确告知,李骐当年会试的名次为第十八名;而且,“骐”的“马”字旁以黑笔书写,“其”部以红笔书写,与冯梦龙的记载两相印证。

  那么,民间为何会误传李骐“三元及第”呢?笔者认为,可能是今人对民国《长乐县志》(主纂者为李骐旁系后人李驹)及道光《福建通志》的误读。两志均载:“骐永乐丁酉乡试第一戊戌举会试及廷试复第一。”笔者认为,正确的断句应是:“骐,永乐丁酉乡试第一,戊戌举会试;及廷试,复第一。”“及”意为“等到”,原文并未说李骐会试第一。而1993年再版的民国《长乐县志》如此断句:“骐永乐丁酉乡试第一,戊戌举会试及廷试,复第一。”此处“及”被解读为“与”,整体语意大相径庭。

  君子“德良”

  李骐字德良,言行如其字。

  身为翰林院修撰,在内纂修国史、考校典籍,“恭勤廉谨,不怠于所事”;在外任应天府乡试主考官,“去取进退,一循至公”。他人有过错,皆当面相告,从不背后非议。大学士杨荣评价他“为人严毅方正,事父母极孝敬”“和而有节,直而能信”。

  同为修撰的马铎比李骐年长十岁,是同事、同学、同乡,又皆为状元。共事五年,情同手足,惺惺相惜。古道热肠、扶危济困是他们共同的品格。“亲族有孤贫者,必收抚之;乡党有穷匮者,必赈恤之”,铭刻于李骐墓志的这段文字熠熠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永乐二十一年(1423)六月,马铎病逝于任上,李骐主持了丧礼。两年后,即洪熙元年(1425),李骐竟也撒手人寰,年仅四十八岁。两人皆终于翰林院修撰一职。

  《大明一统志》对李骐的评价言简意赅:“耿介有气节,不肯媕婀依随。”或许正因“耿介”之性情让他未能平步青云于仕途。

  永乐二十二年(1424)夏,李骐积劳成疾,经久乃愈。本该休养,忽闻永乐帝驾崩,“惊悸哀怛,即出哭临”。他铭记成祖知遇之恩,却“何暇为身恤”,致旧病复发。

  洪熙元年(1425)正月,新皇朱高炽颁敕推恩内臣,李骐父母皆获封赠。未及欣喜,于李骐有养育之恩的继母黄氏离世,再次击倒他。天不由人,扶病奔丧,抵家不久,爱妻陈氏又意外离世,重情重义的李骐身心被彻底击垮。陈氏是他一生唯一的配偶。人世之哀,莫过于此!

  李骐殁于洪熙元年(1425)十月,吴实叙其状,杨荣铭其墓。巧合的是,杨荣曾举荐过另一同名“解元”。万历癸丑《福州府志》载:“李骐,福清人,洪武丙子乡荐第一……大学士杨荣荐其贤,擢弋阳令。”

  后记

  李骐状元墓位于沙京上李村龙窟山麓(今称大众山葫芦门),朴素的墓嵌碑正中仅竖刻“李氏真宅”四字,两边落款“癸丑季冬吉日谨志”,周边芳草萋萋。沿古道约三百米至沙京街深处,便可见“莲峰李氏特祠”,即长乐区级文保李骐祠。远处,依稀可听闻龙泉寺之晨钟暮鼓。

  “莫道空门俱是幻,片时清净即禅心”,李骐诗中的意境在他的故乡瞬间有了具象。

  《福州晚报》(2025年11月6日 A06版 闽海神州)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