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颜学清
秋冬之交,闽江潮涌,江水裹挟着岁月的沉淀奔流向海。我站在解放大桥桥头附近的祖宅旧址上,极目远眺台海蔚蓝,风中仿佛传来了跨越数十载的铿锵回响——那是我祖辈先人、旅台福州籍抗日英烈魏忠铨用生命谱写的爱国壮歌,是两岸同胞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历史呐喊。
我仿佛望见,江海相拥之处,一道道洁白浪花翻腾而起。那不仅是自然勾勒的壮美画卷,更是英烈精神的灼灼绽放——它指引我们循着历史的辙痕,重拾那份爱国赤诚,铭记那段峥嵘岁月。
出身福州小康之家
儿时厚植爱国情怀
1902年,魏忠铨出生在福州台江一个小康之家。彼时的中国,正处在列强环伺、山河破碎的阴霾之下。魏忠铨儿时在私塾中诵读圣贤书,便已厚植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纯真的爱国之情如同种子般在他心中深深扎根。
私塾先生曾指着窗外的闽江,对魏忠铨和他的同学们说:“此江奔海,海连台海,两岸一脉,休戚与共。若他日家国蒙难,汝等当以身为盾,护我华夏。”先生的这番话,深深地刻在了魏忠铨的心底,奠定了他日后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基石。
然而,命运的重击在魏忠铨少年时突然降临——父亲猝然离世,家境一落千丈。为了生计,魏忠铨不得不中断了学业,拿起针线学习裁缝技艺。针线在他的指尖穿梭着,他缝补的不仅是衣物,他也缝进了对生活的坚韧,藏进了对未来的期许。
年少的他,在福州的街巷里,见过外国列强横行霸道的举止,听过同胞被欺压时的悲泣,也目睹过仁人志士为救国而奔走的身影。他拿起剪刀裁剪布料时,常常暗下决心:终有一天,要以自己的方式,为这片苦难的土地做点什么。年少的他,没有豪言壮语,心中藏着最真挚的爱国之情,只有一个朴素的念头——不能让这片祖宗留下的土地,在他们这代人手里蒙羞。那时的他或许未曾想过,自己今后会成为一位被许多人缅怀的英雄人物。
携家眷赴台湾
开裁缝店维生
1926年,为谋生计,魏忠铨携家眷远赴台湾,在屏东开设裁缝店。
彼时的台湾,已被日本殖民统治数十年。殖民当局推行“皇民化运动”,把寓台福州人和所有滞留在台湾的大陆同胞称为“侨民”“台湾华侨”等,还把他们贬为社会底层的“三等人”,纳入“保甲”管理。日本人还在台湾实施“攘逐减少支那民族”政策,歧视凌辱排挤压迫大陆同胞,禁汉文,废除汉语课程和汉语报刊,摧毁中式寺庙、改神主,企图割裂台湾与祖国大陆的文化血脉,磨灭台湾同胞的民族记忆。
在这样的环境中,魏忠铨的裁缝店不仅是维持生计的场所,更成了他坚守民族立场的“堡垒”。他在店里热心款待同胞,每当有同胞因思念故土而愁眉不展,他总会递上一杯热茶,用福州方言聊起闽江的潮汛、家乡的榕树,让漂泊的游子感受到祖国的温暖。
魏忠铨克勤克俭,用一针一线积攒起了微薄的家财。他的双手,既能缝制出精致的衣物,也能为同胞缝补心灵的创伤。当时,祖国大陆烽火连天,日军铁蹄肆虐,魏忠铨心中的家国情怀被彻底点燃。他深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台湾与祖国大陆血脉相连,祖国若亡,台湾同胞更无宁日。于是,他做出了一个让家人既担忧又敬佩的决定——将积攒的钱财源源不断地汇往祖国大陆,支援抗日斗争。
那时的汇款之路充满艰险,日本殖民当局对资金流向管控严苛,稍有不慎便会招来杀身之祸。魏忠铨通过同乡的秘密渠道,一次次将钱款寄出。为了凑齐捐款,他节衣缩食,家人的衣物总是缝了又补,家中餐桌上也难见荤腥。有一次,他的裁缝店因资金周转不灵,连进货的钱都难以凑齐,学徒劝他先顾好店铺再考虑捐款的事,可他却坚定地说:“店铺没了可以再开,祖国没了,我们就成了无根的浮萍。”这份慷慨,无关财富多寡,只源于“我是中国人”的坚定信念;这份执着,无关个人安危,只出于“保家卫国”的朴素愿望。
加入抗日救国组织
冒死印刷传递传单
魏忠铨一家到台湾的第二年,为保持中华文化根脉,寓台福州同胞在台北成立了中华会馆。为抵御日本殖民者推行的“皇民教育”对下一代的戕害,让后辈们不至于数典忘祖,该会馆的爱国同胞们在次年又成立了台北华侨青年团。1934年,魏忠铨被爱国同胞们选为中华会馆评议委员兼青年团组训组长。
中华会馆成为在台同胞联络乡情、坚守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在日本殖民统治下始终扮演着“精神灯塔”的角色。魏忠铨上任后,全身心投入会务发展,他组织青年学习中文,讲述祖国历史,教唱抗日歌曲,用实际行动抵制“皇民化”侵蚀。他常对青年们说:“我们的根在大陆,我们的魂是中华魂。无论日本人如何压迫,我们都不能忘了自己是谁,不能忘了祖宗是谁。”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觉醒了,纷纷加入到爱国活动中来,中华会馆成为了凝聚两岸同胞力量、反抗殖民统治的重要阵地。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魏忠铨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抗日救国会,担任总务组长,负责印刷和传递抗日传单。这份工作危险重重,当时的日本宪兵队经常四处巡查,一旦被他们发现,就会被严刑拷打,性命难保。但是魏忠铨对此毫不畏惧,他常常将传单藏在衣物夹层中,借送衣之机走街串巷,将抗日的火种传递给许许多多的同胞。传单上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他对祖国的热爱;每一次传递传单,都承载着他对民族解放的期盼。有一次,他在传递传单时险些被日本宪兵发现,幸得一位同胞掩护才化险为夷。事后,有人劝他不要再冒险,他却笑着说:“只要能让更多人支持抗日,能为祖国尽一份力,就算死了,我也甘心。”在他的努力下,抗日传单传遍了台湾屏东的各个角落,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加入到抗日队伍中,两岸同胞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被捕后受酷刑
始终坚贞不屈
日本殖民者早就注意到了魏忠铨的爱国行动,他们表面上对他友善,暗地里却对他实施严密跟踪。魏忠铨深知自己身处险境,但他从未停下抗日的脚步。他将自己的裁缝店作为秘密联络点,继续开展抗日工作。他还把重要的抗日情报缝在衣物里,传递给大陆的抗日组织。
1941年,日本宪兵队掌握了魏忠铨参与抗日救国会的证据,深夜包围了他的裁缝店,将他逮捕。面对日本宪兵的粗暴对待,他始终昂首挺胸:“我是中国人,我抗日救国有何罪?你们这些侵略者,迟早会被赶出中国!”
在狱中,魏忠铨遭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酷刑摧残,他被鞭打烙烫。日本宪兵逼他说出抗日救国会的成员名单和抗日情报。他始终坚贞不屈,抱定“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咬紧牙关,任凭身体被折磨得遍体鳞伤,也绝不吐露半点信息。他对狱友说:“我既然选择了抗日,就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我死了没关系,只要抗日能成功,只要祖国能解放,我死而无憾。”
在狱中三年多的时间里,魏忠铨始终保持着民族气节,从未向侵略者低头。他的身体在酷刑中逐渐垮掉,伤势越来越严重。最终,日本宪兵队见他身罹重病无法言语,已无利用价值,又担心他死在狱中引发民愤,才准许他保外就医。
保外就医后的魏忠铨,身体早已被摧残得不成样子,但他的爱国之心依旧炽热。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台湾光复,魏忠铨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不顾身体的伤痛,主动参加爱国行动。他说:“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我能为祖国做些事,就算累死也值得。”
然而,台湾光复后,一些不甘心失败的日本浪人疯狂反扑,在台湾制造事端。在一次袭击事件中,魏忠铨不幸被日本浪人殴打,导致旧伤复发,终因伤势过重而离世,年仅43岁。
英灵入祀忠烈祠
两岸同胞共缅怀
魏忠铨的事迹获台湾有关部门明令褒奖,灵位入祀现位于高雄市的福州籍忠烈祠。当他的灵位被安放在忠烈祠的那一刻,闽江的浪花仿佛也在为他哀悼。
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了爱国之情与民族气节;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血脉相连、休戚与共,证明了两岸同胞在民族危亡时刻,总能携手并肩,共克时艰。
八十载光阴如白驹过隙,闽江依旧奔腾东流,台湾海峡的波涛依旧连接着两岸。在台湾,魏忠铨的事迹被载入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印的《台湾抗日忠烈录》第一辑,让更多人了解到旅台福州民间人士在抗日战争和台湾光复中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在大陆,魏忠铨的简介被收入抗日战争纪念网,他的爱国精神被代代传颂。魏忠铨的故事已成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激励着两岸同胞爱国爱乡、团结奋斗。
我站在闽江畔,不禁思索:是一种怎样的力量,让魏忠铨这样一位普通的裁缝成长为了不屈的抗日志士?是文化的根脉,是民族的认同,还是家国情怀的感召?魏忠铨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也没有在社会上担任要职,却因“我是中国人”这个身份认同,拥有了超越地理隔阂和政治变迁的强大精神动力。
魏忠铨的人生轨迹勾勒出了一代在台抗日民众的群像——他们或许平凡,却因坚守民族大义而伟大;他们或许无声,却用行动书写了历史的壮歌。在日据时期的台湾,有无数如魏忠铨般的普通人,通过各种方式保持民族气节,传递文化火种。他们组织诗社,以汉诗寄托爱国之情;他们暗中教授中文,延续文化血脉;他们传播祖国信息,坚定抗战信心。这些看似微小的抵抗,共同构成了两岸同胞民族魂的一部分。
然而,在当下,却有极少数别有用心之人,试图篡改历史,割裂两岸文化血脉,破坏同胞感情。历史不容篡改,事实不容否认。魏忠铨和无数两岸同胞共抗外侮的历史,就是最有力的证据,证明了台湾与大陆的血脉联系,证明了两岸同胞共同的民族认同。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我们缅怀魏忠铨,不仅为纪念英烈,更是为传承那份纯粹的爱国情怀,强化两岸的共同抗战记忆。我们要让更多人知道,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是两岸同胞共同奋斗的结果;中华民族的复兴,仍需两岸同胞携手奋斗。魏忠铨用生命告诉我们:爱国无需惊天动地,只需在平凡中坚守初心;气节无需豪言壮语,只需在危难时挺身而出。
江河归海,万川汇流。我们坚信: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割断中华民族的血脉联系,没有任何困难能够阻挡民族复兴的历史脚步!
《福州晚报》(2025年11月7日 A14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