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长锋 林振寿

闽江支流螺江,自西向东蜿蜒流淌,从螺洲古镇吴厝村前而过。潮声起落间,荡漾着数百年的家族记忆与家国回响;江畔的螺江吴公祠堂静静矗立,它既是吴氏族人根系所在的精神家园,也是一座镌刻着吴石将军红色荣耀的不朽丰碑。

一
螺江吴公祠堂坐落于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吴厝村,左邻孔庙,右毗文昌宫,始建于明代天顺年间(1457—1464),坐北朝南,参照清代官式建筑规制,历经沧桑,气势沉雄。经明、清、民国数次重修,原貌大致留存。2006年,曾遭火焚,族人筹资重修,于2007年正月再度落成。
重建后的祠堂复刻旧貌,占地1405平方米,宽18.5米、深25.5米的祠埕前,彩绘麒麟照壁栩栩如生;祠宇面宽17米、深45.9米,建筑面积780多平方米,砖木架构配飞檐翘角、琉璃瓦面,尽显富丽。从照壁到祭祀厅层层递进:照壁青砖绘麒麟祥云,暗合“麟趾呈祥”;门楼为牌楼式重檐,二层卷棚屋顶灵动,三层斗拱如飞鸟展翼;正门上方“明赠侍郎螺江吴公祠堂”匾额书法浑厚遒劲,石阶两侧石雕雄狮怒目按球,威严间满溢家族荣光。
步入祠堂,中轴线铺展两进院落,由前厅门楼、天井、两厢回廊及祭祀厅构成,四周土石风火墙环绕,建筑工艺精巧。
一进前厅门楼为斗拱柴坊全木结构,登三级台阶,门楣下“恩光”“少司空”“巡抚布院”匾额依次悬挂;大门联“延陵世胄诗书礼乐,螺渚家声袍带冠裳”墨韵悠长,仪门上石雕金字的“入孝”“出悌”匾与“进士”牌匾相映。
二进回廊连天井,屏门背面是著名书法家启功所书“随地山林诸老会,一天弦管万人春”,笔墨雅致;天井条石铺地,两庑墙镶八块大青石刻就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每字高2米、宽1.6米,书法遒劲且字中藏画,别具意趣。天井衔接的祭祀厅,重建时垫高1.3米,更显轩敞明亮;祭祀厅正殿两侧为《吴氏祖训》与《吴氏祖诫》。厅后另有小天井,左右厢房供奉无嗣祖先及贞洁烈女牌位;祠后吴厝文化宫内设大戏台,供春秋祭祀与节庆演戏之用。


二
螺洲吴氏的显赫,始于南宋。始祖吴日新(又名吴德广)随父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父卒后随叔居长乐港西,后迁闽县永庆里,辗转定居螺洲吴厝,娶赵氏宜人,此地遂成吴氏发祥地。数百年间,家族分支遍布福建、广东、上海、浙江、河南及海外,现居本村者一千多人,外地及海外族人约三万。
吴氏历代人才济济:古代有进士六人、文举人十七人、武举人四人(总兵三人、千总一人)、贡生十人。明永乐年间(1403—1424),吴复清廉干练官至工部侍郎,主持修缮京城宫殿,明天顺七年(1463)75岁告老,获“忠勤可嘉”之誉;明崇祯年间(1628—1644),吴顺由文转武中武举,任广东白云守备、南赣总兵,封定国大将军,后官湖广彬桂道巡抚,因抚民赈灾百姓为其立生祠;清顺治年间(1644—1661),吴宗著文武双全,任惠州知府兼副总兵,整吏治、戍边疆,顺治二年(1645)获钦赐“文武名宗”匾。
宗祠内的联匾文物,皆是家族荣耀的见证:门厅两侧清代楹联“世泽绵螺渚,家声振闽山”,上联点家族扎根螺洲之渊源,下联显闽地声望;戏台“鉴古观今”匾额,警示族人以史为鉴;祭厅前廊“三世侍郎”金字匾,为吴复及后世两位侍郎族人所立,黑底金字配盘龙边框,气派非凡;祠内还藏一方汉白玉“明赠工部侍郎螺江吴氏二先生墓铭”碑,由明代学者撰文,字迹清晰,详载吴复生平,是研究明代官场与家族文化的珍贵实物。
近现代吴氏族彦亦层出不穷:民国陆军中将吴仲禧,参加辛亥革命,任孙中山临时大总统警卫,后任革命军团长、副师长,1937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潜伏国民党军队上层从事统战与情报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广东省人民法院副院长等职;吴定一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任旧金山博物馆协会董事等职。

三
隐蔽战线上功垂千秋的谍战英雄吴石将军也是螺洲吴氏的后人。如今,人们可从他的出生地出发,穿越历史,揭开尘封的国家记忆,追寻其传奇足迹,感佩烈士忠勇悲壮。祠堂祭祀厅东侧厢房,已专辟“吴石将军纪念室”,供人瞻仰缅怀。
吴石原名萃文,字虞薰,号湛然,1894年出生于今福州市仓山区螺洲,系螺江吴氏二十二世子孙。其父吴国琬为清光绪乙酉(1885)科举人,任“螺洲公学”主讲。8岁时,吴石以旁听生身份入读螺洲公学,校址据传设在陈宝琛的藏书楼沧趣楼中。楼外螺江悠悠,江声伴读,这段启蒙岁月,为他埋下家国情怀的种子。成年后,吴石投身军旅,凭卓越才学在军事领域崭露头角。他始终心系民族大义,早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赴日留学,成绩名列前茅;抗战时期,以中将参谋长之职部署几场关键战役,立下赫赫战功。
解放战争后期,吴石怀着对和平的向往,通过何遂的关系,从1947年4月开始与中国共产党建立重要情报关系。1949年他以台湾“国防部”中将参谋次长身份潜伏虎穴,冒死提供大量绝密情报,为祖国统一大业殚精竭虑。1949年2月至8月,吴石任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期间,为福州乃至中国东南等地的解放提供了诸多关键信息与支持。1950年3月,吴石因身份暴露被捕。狱中,他写下两千余字遗书,字里行间满是凛然气节与家国赤诚。最终,他与朱枫、陈宝仓、聂曦等同志在台北英勇就义,临刑前留下“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的绝笔,以生命践行“毋为臣不忠”的祖训,诠释“家国”二字的千钧重量。
除祭祀厅东侧纪念室外,祠堂右侧亦辟吴石将军纪念室。此外,螺洲陈宝琛故居沧趣楼内的螺洲名贤文博馆,也展出吴石的印章、墨宝及狱中遗书复制品,与祠堂纪念室共同构成缅怀英雄的红色坐标。
江风穿祠而过,拂过联匾鎏金大字,也拂过吴石将军纪念室里的英雄事迹。每年春节、清明,海内外吴氏宗亲回乡,在这里祭祀先祖,亦缅怀吴石将军;四方游客慕名而来,在雕梁画栋间触摸历史,于红色印记中感悟初心。
这座祠堂超越家族祭祀的范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承载民族精神的地标。它映照着螺江波光,传承中华民族忠义的气节,让每个到访者深思何为红色荣耀。
《福州晚报》(2025年11月7日 A15版 榕图·闽都宗祠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