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时政要闻
侨聚八闽书新卷 文润山海传薪火——2025年海外华文作家福建行活动见闻
2025-11-1109:15:32来源:福建日报

闽江潮涌,丹桂飘香。11月2日—9日,2025年海外华文作家福建采风活动在福建举行。本次活动以“侨聚福建 华笔书新”为主题,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办,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协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闽声》杂志社承办。来自美国、法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近20位海外华文作家齐聚福建,开启自然与人文之旅。

从武夷山的九曲溪畔到嵩口古镇的青石板路,从建阳的考亭书院到福州的三坊七巷,作家们用脚步丈量八闽大地,用笔墨记录福建的生态之美、文化之韵与发展之新,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注入鲜活力量。

山水画卷

“南平晚风,来自苍翠的山岭。吹过江畔的落羽杉,吹过千年的梦。若有泪,也被这黄昏拭去。若有愿,便托付给南平晚风……”雨中漫步南平闽江畔,澳大利亚华文作家贾西贝即兴写下的诗句,道出了海外华文作家们初见八闽山水时的心动。11月3日,采风团首站抵达南平市炉下镇斜溪村,这座曾因污染而沉寂的小村落,如今青山环抱、碧水穿村,亲水步道蜿蜒其间,乡村民宿错落有致,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画卷在作家们眼前铺展。“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污染很严重。”作家们沿着步道漫步,听村民讲述从“污染遍地”到“生态兴村”的转型故事,对福建以改造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赞叹不已。

在“炉下之问”展示馆,一张张老照片与如今的实景图形成鲜明对比,清晰勾勒出当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走进南平化工厂和南纸1958创业园工业记忆馆,老旧厂房变身文创空间,废弃设备化作艺术装置,传统工业与现代文创的有机融合,让作家们感受到福建生态转型中的创新智慧。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武夷山九曲溪的竹筏漂流将采风活动推向一个高潮。乘竹筏顺九曲溪而下,碧水如镜,玉女峰、大王峰静静倒映,白鹭掠过波光粼粼的水面,船工悠扬的山歌与潺潺流水交织成韵。人在画中游的意境,让所有创作灵感都被唤醒。来自马来西亚的华文作家辛金顺凝视着两岸层峦叠翠,即兴写出诗句:“一道清溪九曲回,棹歌如梦翠屏开。水云到此思相会,天上人间恋去来。”字里行间满是对武夷山水的眷恋。

福建的山水之美,更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成果,到闽江流域的系统治理成效;从古村落的生态活化,到工业遗址的绿色转型,作家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赞。“福建的生态保护成就让我震撼。”荷兰《联合时报》专栏作家、欧洲新移民华文作家协会会长梦娜表示,“这里的绿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每一处风景都是创作的富矿。”

文脉绵长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的这句评价,道出了朱子文化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突出地位。朱子文化作为福建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成为此次采风的重点。

在建瓯“三朱”建筑群,作家们循着朱子的足迹,在古宅深院中感悟“格物致知”的哲学智慧;在建阳考亭书院,泛黄的典籍、古朴的讲堂,讲解员细说“闽学”从这里发源、传播的历程,让作家们深切感受到千年文脉的绵延不绝。“理学强调的伦理秩序、宗法观念、耕读传家,通过一代代学子的传承,深刻塑造了福建人重教育、守礼仪、崇宗敬祖的集体性格,并沿着闽江,漂洋过海影响东亚。”日本华文作家协会会长弓也直驻足于讲学旧址前感慨道,“来到此地,对‘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有了更直观的感悟。”

作家们发现,朱子文化并非尘封于古籍的故纸堆,而是浸润在福建人日常生活中的鲜活基因——乡村祠堂的家训楹联、学堂里的尊师重教传统、百姓口中的处世箴言,都彰显着这一思想体系的深远影响。

除了朱子文化,福建的茶文化、建盏文化、民俗文化等同样让作家们流连忘返。在建阳中国建盏文化展示中心,作家们了解了建盏的历史,见证了建盏从制坯、上釉到烧制的完整工序。来自日本樱美林大学的外籍教师王海蓝表示:“建盏代表着宋代美学的巅峰,它和朱子思想一样,都是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

在武夷山,作家们走进茶园,听茶师讲解制茶工艺,在袅袅茶香中感受茶文化。“茶不仅是饮品,更是文化载体。”澳大利亚华文作家庄雨一边拍摄制茶过程,一边感慨,“从种茶、制茶到品茶,每一步都藏着中国人的生活智慧,这正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武夷山国家公园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更让作家们体会到“山水载文脉”的深意。“自然景观与文化底蕴的交融,让福建的文脉更具生命力。”欧洲华文笔会副会长、《欧华文学选刊》总编辑安静表示,“这种文化厚度,正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核心底气。”

古今交融

采风后半程,作家们从永泰嵩口古镇到福州三坊七巷,从烟台山历史风貌区到现代侨乡街区,在古今交织的场景中,感受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开放活力与人文底蕴。

在永泰县嵩口古镇,明清时期的民居、庙宇、商铺沿溪而建,蜿蜒的鹅卵石街道诉说着往昔的繁华。当地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引入文创、民宿、特色餐饮等新业态,使古老村镇焕发出勃勃生机。这种“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保护模式,给作家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注入新业态,让古镇有了烟火气和新生机。”香港散文学会会长禾素感叹,这种保护模式让千年古镇真正“活”了起来。

福州烟台山历史风貌区,100多处近代历史建筑静静矗立,外国领事馆、教堂、洋行的旧址错落分布,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作家们漫步其间,从哥特式教堂的尖顶到西洋洋行的拱窗,从闽派民居的马鞍墙到欧式阳台的雕花,感受到福州作为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包容。“每一栋建筑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记录着福建与世界的交流过往。”美国华文作家黄宗之说。

三坊七巷则让作家们触摸到侯官文化的深厚积淀。白墙黛瓦、曲线山墙的明清建筑错落有致,林则徐、沈葆桢、严复、冰心等近现代名人的故居散落其间。法华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欧洲文艺》执行主编唐铁华参观完后感慨道:“每一扇门后都藏着波澜壮阔的历史,这里不仅是建筑博物馆,更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启蒙的缩影。”

侨笔传情

“此次回乡,看到福建的发展变化,更感受到中国的强大。”马来西亚华文作家、画家朵拉激动地说,自己一直通过文字和绘画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这次采风让我有了更鲜活的素材,也更自豪于中华文化的魅力”。

香港文学杂志社总编辑游江曾在十年前带领美国网络作家来闽采风,此次故地重游,他感慨万千:“十年间,福建的生态更优、文化更活、发展更快,这种变化让侨胞倍感自豪,也为我们的创作注入了新活力。”

在11月7日的座谈会上,作家们纷纷表示,福建作为朱子故里、茶文化发源地和生态示范省,文化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是文学创作的宝贵素材库。大家倡议成立“同心福笔会”,加强福建与海外文化界的交流,助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文化新篇章。

此次采风活动不仅是一次山水之旅,更是一次创作赋能之旅。作家们通过实地走访,近距离感受福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绿色发展实践。“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旅行,而是一次温润而深刻的精神之旅。”王海蓝的话道出了所有作家的心声。带着满满的福气与灵感,华文作家们表示,将把福建的生态之美、文化之韵、发展之新融入创作,让更多海外读者认识福建、了解福建,让中华文脉在跨文化传播中薪火相传。

(记者 倪斌 文/图)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