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闽都文化 > 话说闽都
来福州 盘寿山石
2025-11-1209:50:18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边缘

  剖之斑璘具五色,他山之石皆卑凡。〔清〕朱彝尊《寿山石歌》

  星期二中午,秋雨淅淅沥沥,并不影响福兴特艺城的寿山石集市开张。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程由军从三楼的石雕工作室下来,带着外地来的朋友逛石市。集市上大多是原石,还有一些开好的石料。原石价格可以是几百元,也可以是几十万元,买家的强光手电筒照来照去,价钱砍下来,自己也说不清楚经验与运气哪个分量更重一些。

  交易原石,总有传奇。程由军告诉朋友,在原石产地寿山乡,曾经有人花了数千元淘了一堆牛蛋石原石,这是寿山石中质地相对平凡的一种石材。没想到其中有一块,厚厚的石皮剥开,竟露出寿山石中的至宝——一块硕大的田黄石料。这田黄转手数次,价格便超过千万元。从此,市面上的牛蛋石,必有一个露心的小口,像是打上了Logo(标志)一般。因为卖家要敲开小口子验看,确定不是田黄才会放心出手。

  尽管下雨,石市上还是人来人往。没有标价,没有吆喝,卖家和买家低声议价,一旦成交便不退不换。程由军带着朋友在摊位前走走停停,不时拿起石料介绍:“这是善伯石中的‘花生糕’,不错!”“你看这料子半透明,冰裂纹里沁着星星点点的朱砂色,是个高山石。”“这个晶莹剔透,萝卜丝纹特别明显,是荔枝石。”

  像这样的石市,福州有十几处,每周几轮到哪家开张都有定规,每次也只开张两三个小时。买家要买什么料,一般都很明确,来了便直奔熟稔的卖家摊位,干净利落成交。

  石料只是一块无生命的石头,需要艺人用刻刀赋予灵魂,才能成为作品。福州先民早在4000多年前就开始使用寿山石制品,但是直到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才开始创作雕刻寿山石。

  刻印章、雕摆件、做文创,艺人们各有各的专长。不管是圆雕、印钮雕、薄意雕、镂空雕,还是浅浮雕、高浮雕、镶嵌雕、链雕,都是做减法的艺术。石料端在手里,艺人脑中迅速勾勒草稿,这里适合雕刻人物,那里可以安排风景或是动物。石料质地并不均衡,下刀之际,有时会意外崩解,原有的设计需要因形就势不断修正。一刀接一刀,既隐含着难测的风险,也刺激着创意的源泉,有些作品完成后,居然与设计稿风马牛不相及。欲刻灵鹿衔枝,终成青鸾振翅,创作的乐趣也正在这里。当然也有令人沮丧的时候,设计改变太多,石料被削成废料了。

  不过,高明的艺人对废料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冯久和曾经在废石堆里,拣回一块黑白相间且有砂质的老岭石。他削除部分砂质,把黑色的部分刻出松树和水牛,少量的白色雕成站在牛背上的白鹭。一件田园生活气息浓郁的佳作就此诞生了。

  仅仅到集市相石,请艺人雕石,显然是不够的,互动感更强的赏石、藏石才更有生活意味。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陈为新在澳门路开了家印钮艺术馆,他敏锐地发觉,当下中式美学盛行,新一代年轻人对于富有东方韵味的寿山石雕等美器雅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文创产品,正好可以让寿山石雕放下高冷的面具,链接年轻人的时尚。他做了一件壁挂,画框里的底色是漆画,上方几枝柳条疏朗轻扬,似有微风轻拂,下方则是一件牧童悠闲地骑牛漫行的寿山石雕。这样的作品价位不高,挂在家里品位却不低。他还设计了香器、印盒、个人小茶杯的包装盒等便于随身携带的产品,均嵌入了寿山石雕工艺,年轻人一看就喜爱上了——哇!寿山石还能这样玩。

  收藏界常有奇缘出现,陈为新就经历过一回。几年前,他从日本大阪买回来一方寿山石印章,质地是高山石,印钮上雕刻的是胡人训狮,明末清初漳浦工的风格十分鲜明。过了不久,河北石家庄一个卖家发给他一份货品图片,有个印章竟与他家里的一模一样。陈为新欣喜若狂,赶紧买了回来,仔细比对,与家里的那方确确实实是一对。印钮上这对300多岁的训狮胡人不知何故,一个流落在日本,一个失散在河北,最终却在福州奇迹般地团圆了。福州,果然是福地!

  如果你来此福地,对寿山石久闻其名却未能结识,那么不妨去晋安区寿山乡逛逛中国寿山石馆。在那里你可以系统了解寿山石的形成、分类等知识,可以近距离观赏100多个品种的原石,以及许多宋、元以来的寿山石雕文物和当代大师传世名品。

  了解了这些,你或许就会理解,小小的寿山石,凝结着福州人的地域美学与身份认同。把玩玉石作品,行话叫做“盘”。案头一方寿山石雕无言,静待有缘人解读。盘一盘质地纹理,那里有岁月的沧桑履痕;盘一盘形状雕工,那里有艺人的意绪情趣;盘一盘寓意寄托,那里有时代的流行密码。

  《福州晚报》(2025年11月12日 A08版 现代闽生活72式(福州篇))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