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闽都文化 > 海洋文化
三国至南朝的造船业
2025-11-1317:06:34来源:《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卷》

三国时,孙吴出于军事防御和航海的需要,十分重视发展造船技术。吴国因福建地多高山丘陵,盛产造船用木料,故在其地建立造船基地。建衡元年(269年),东吴乌程侯孙皓在建安郡所属侯官县设置“典船都尉”(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一《地理志》),在闽中沿海设温麻船屯以造船。都尉营设在今福州开元寺东直巷,掌督海船建造,“领谪徒(罪人)造船于此”。(引自林谞《旧记》(《闽中记》))《三山志》载:“吴时,都尉营号船场”([宋]梁克家:《三山志》卷一《地理类·叙州》)。孙吴政权在此建造水军舰船,训练水军队伍,东直巷成为孙吴在福建造船的中心基地之一。那时这里是闽江的河床,造船工场规模大,舟船类别多,数量大,出现“宏舸连舳,巨舰接舻”([西晋]左思:《吴都赋》)的盛大景象。福州古港的军事地位开始崭露头角。

“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以温麻船屯立(温麻县)”(沈约:《宋书》卷36《州郡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93页)。晋周处《风土记》载:“其舟,则温麻五会。豫章合五板以为大船,因以五会为名。”五会船是用五块舷板组成的海船,大的海船的长20余丈(50米左右),高出水面3~4丈,可载600~700人,装载货物达万斛(300吨)以上,用七帆者,堪称巨舶。当时温麻造船十分著名。吴亡时,晋将王濬缴获吴国的舟船达5000余艘,其中不少是福州典船都尉和温麻船屯制造的。

由于航运业发展,孙权一度派人去海外探险。《三国志··孙权传》载:“黄龙二年(230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澶洲。澶洲在海中……其上人民,时有到会稽货布。会稽东(冶)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澶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晋]陈寿:《三国志··孙权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36页)“夷洲”即今台湾,这是大陆与台湾交流的最早记载。有学者研究认为,澶洲即今菲律宾。在黄武五年至黄龙三年(226—231)的6年时间里,孙权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将康泰率领舰队,访问南海各国。建安海道是吴都建业(今南京)至南海各国的必经之地。

东晋末期,政治腐败,百姓痛苦不堪。孙恩、卢循起义,领导农民军转战东南半壁,建立起自己的船队,溯洄赣东,出没江湖,乘风破浪于海疆。卢循曾据晋安海岛,建造“八槽舰”以抵抗朝廷围剿。卢循后来在交州战败身亡,余部漂泊于江海之间,散落于福州沿海,称为“泉郎”,又称“游艇子”。他们以船为家,或结庐江畔,随时迁徙。泉郎对福州的海运事业和对外贸易产生促进作用,据传,福州的疍户(水上居民)即始于此。

本文选自《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卷》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