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地情研究
吴石与恩师何振岱
2025-11-1516:34:04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何华龙

1763454967747270.png

何振岱画像。

1763455010143295.png

吴石为《蕙愔阁集》所作的序。

1763455037690065.png

何振岱写给吴石的《喜吴虞薰归》。(方麒供图)

  福州三坊七巷的青石板路,镌刻着闽地千年的文脉风骨。

  电视剧《沉默的荣耀》讲述吴石将军和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们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英雄事迹。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观众为这位潜伏敌营、舍生取义的英雄热泪盈眶时,却鲜少有人知晓,这位自带儒将之风的传奇人物背后,站着一位以诗文与气节滋养其半生的恩师——何振岱。

  (一)

  在近现代福州的文脉长河中,何振岱本就是一座绕不开的丰碑。

  何振岱(1867—1952),字梅生,号心与、觉庐、悦明,晚年自号南华老人,出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这位祖籍福清县临江乡(今江镜镇)南华村的儒者,以诗文立身,以气节传世,不仅以“诗书画皆称绝一时”,为八闽文化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以“先器识而后文艺”的育人理念,滋养出一批心怀家国的弟子,其中“谍战英雄”吴石,便是其中最令人动容的一位。

  吴石(1894—1950),原名萃文,字虞薰,闽县螺洲(今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人。自幼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博学多才,自带儒将之风。他与何振岱近30年的师生情谊,在烽火岁月中沉淀成跨越生死的精神共鸣。

  (二)

  1922年至1924年间,吴石因喉疾赴京养病,早已听闻何振岱的文名与风骨,遂慕名登门拜师。

  彼时的何振岱已名满京华,他应柯鸿年之邀赴京在柯家任教,帝师、有“文章司命”美誉的陈宝琛在应接不暇时,常请何振岱代笔“应世文章”。何振岱对吴石这位心怀赤诚的同乡青年格外赏识,将其收归门下。不同于寻常师生的授业模式,他们更似忘年交,何振岱不仅教吴石平仄格律、典籍要义,更以人生志向相激励:“君年方盛壮,后此有为之日正长,立身之道、经世之猷,所当旦昔策励者,必己精而益求其精!”吴石对恩师执礼甚恭,待恩师始终如一,即便后来投身军旅、辗转各地,仍与何振岱保持通信近30年,诗文唱和从未间断。

  1934年2月,吴石从日本陆军大学学成归国,1935年,将诗作结集为《东游甲乙稿》。何振岱亲为作序,诗集里的诸多篇章,也都经恩师逐字润色。

  2年后,何振岱赴南京远游,两个月间一直住在吴石家中。当时吴石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并兼任国民党最高军事学府“陆军大学”教官。师徒二人朝夕相伴,或研读圣贤书,或研经占卦,亦曾同游三吴之地,那段岁月成为彼此心中珍贵的记忆,也为日后何振岱诗作中的回忆埋下伏笔。

  抗战胜利后,吴石每次回福州,必会穿过三坊七巷的青石板路,到何振岱的老宅探望,这份师生情谊在岁月流转中愈发醇厚。

  (三)

  正直、敢爱敢恨、特立独行的何振岱,对吴石影响太深刻了。对于这段经历,吴石常引以为豪。1948年,他在为族侄媳、同门师妹刘蘅诗集《蕙愔阁集》所作的序中,深情地写道:“吾师南华老人何梅叟先生,以朴学大师,针砭世俗,陶铸君伦,巍然负东南重望。吾闽人士,莫不思亲炙门墙,撰奉杖履,以求深造。”

  1949年初,吴石调任为福州绥靖公署中将副主任。此时的吴石已50多岁,何振岱也已是82岁高龄。八旬高龄的何振岱欣喜不已,挥笔写下诗作《喜吴虞薰归》:

  吾年未六十,作客依燕都。

  君来谭群经,灯前衍卦图。

  爻辞参秦汉,象理探古初。

  君今逾五十,归里握虎符。

  干城卫邦土,腰带悬属镂。

  光阴转目间,仿佛游三吴。

  世事烟云幻,前后只须臾。

  佛言有如是,一粲扪霜鬓。

  吴虞薰即吴石。诗中,何振岱回忆了当年师徒两人在燕都(北京)客居时,一同研讨群经,在灯前推演卦图,深入探究爻辞与象理的情景,更特别注明曾在畅游三吴时,携眷住在吴家数月的往事,字里行间,满是对弟子归来的欣慰与往昔情谊的追忆。

  (四)

  《喜吴虞薰归》成为何振岱写给吴石的最后一首诗。那以后不久,吴石便将赴台湾。

  到台后,吴石调任“国防部”参谋次长,在隐蔽战线中步步为营。1950年春,吴石身份暴露被捕。在狱中,他写下遗书,仍不忘感念师恩:“壮岁旅居北燕,受业于何梅生先生之门,经义诗词,亦见精进,极蒙梅生夫子之赞许。”

  1950年6月10日,吴石被国民党当局杀害于台北马场町,用生命诠释了对家国的忠诚。

  此时远在福州的何振岱,并不知弟子的遭遇。1952年老人辞世时,家人为免其伤心,始终隐瞒着吴石牺牲的消息,让他带着“弟子当有作为”的期许离去。

  何振岱“以文传薪”,吴石“以行践道”,他们的故事早已超越普通的师生与亲情,成为三坊七巷文脉中“气节传家”的生动注脚。那份跨越海峡的思念与坚守,终将在岁月长河中永不褪色。

  《福州晚报》(2025年11月15日 A07版 闽海神州)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