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山
福州的许多“本洋”地名,经方言“翻译”解读,福州人头脑只需略一“转弯”便可意会。但有些地名,就算是土生土长的福州人,也需多绕几个弯方能“到达”。
例如,晋安宦溪有个村,村名是“亥由”。乍一看让人糊涂:如果“亥”是天干地支,这个“由”,又是什么来由?用方言读,好像“虾油”,但这里是山区,并不特产此物。直到看到附近有碗窑遗址,笔者才豁然开朗:“亥”或许就是“硋”,音艾,古同“碍”。福州乡间常用“硋”来表示粗陶器,有别于细瓷器。清郭柏苍《乌石山志》中说:“四眼碍井,在山麓今怀德坊。井底皆潭石,先时以硋砌井,层累如甑……今人误呼为孩儿井。”说因为“碍(硋)”字在和“孩”谐音,“碍井”被里人误说为孩儿井。《现代福州八音字典》中有“硋”字,有两个义项,一是古同“碍”;一是指陶器。因此,过去登记村名时,可能为图省事,就将“硋”字简写了“亥”字。读起来没毛病,写起来还方便。
那“由”呢?宦溪古有窑,这个“窑”字也不好写。登记村名时,“窑”字可能就按照方言谐音写作“由”,于是,神奇的“亥由”村名就诞生了。
还有,义序的“帝君港”,可能也是转过好几道弯,才变成“帝封江”的。从地理位置上看,乌龙江在东流到螺洲的时候,在洲西头角,即店前村马祖庙道,转了个九十度的弯,向杜尾拐进来,成为横向的支流,称横龙江。当地方言,“港”和“江”谐音,也叫横龙港。横龙江(港)北进遇到前面山地阻碍,就又派分两路:一支流向东经杜尾至排下道头,叫杜尾河;另一支折向西流,经义序浦口至榴峰附近,也形成一条河(港)。这条西流港怎么称呼呢。当地人有办法:临港有座庙,供奉帝君。港在帝君庙前,就叫帝君港。因为方言谐音,也称“帝君江”。又由于“君”“封”音近,又称为帝封江。
离义序不远,有个塔礁洲湿地公园。据说,塔礁洲的西头有几块磐石,累叠如塔,可以起航标作用。其实,“塔礁”当地人用方言是称为“獭”礁的。过去,这礁洲应该是水獭出没的地方。“獭”与“塔”谐音,于是此处就演变成了“塔礁”。
“本洋”地名因方言而最“华丽变身”的,要数闽侯白沙的“潘安厝”村了。村口立的村名石头上,刻写的是“潘安厝”。潘安是我国古代美男子,夸一位男子美貌,就会说他“貌比潘安”。那潘安确实是从这里走出的吗?走进村里,游人会发现,此处人家的门牌上面写的其实是“彭安厝”。其实,“潘”与“彭”在方言中谐音。不知道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出于有心还是无意,从此此地的“潘安”和“彭安”,相“安”无事,各美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