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地情研究
吴越国文化在福州
2025-11-2410:38:28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钱可铭 钱宁

从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年)到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国统治福州共31年,直至国王钱弘俶“纳土归宋”。这段历史在史籍中记载有限,因而鲜为人知。然而,在其统治期间,吴越国文化对福州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留存的诸多文化遗迹,便是这一切的无声见证。

谈及吴越国占据福州,不可不提新店古战场。后晋开运三年(946年)八月,南唐攻占建州后,自闽北发兵沿江南下,进犯福州。守将李仁达遣水师迎战,未能在城西江面成功阻击南唐军,遂与敌军在城北名为“吉头”的小平原上展开决战,最终击退南唐。九月,南唐再度来犯,攻陷福州外城。李仁达遣使向吴越国称臣求援。十月,吴越国王钱弘佐命统军使张筠、赵承泰率水陆军三万驰援。十一月,吴越军潜入福州城,反与李仁达一同被南唐军围困。至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年)三月,钱弘佐再遣余安率水军由海路赴援。南唐守将冯延鲁判断失误,容吴越军在白虾浦(约在今台江与仓山交界)泥滩登陆,遭吴越军与李仁达军内外夹击,终致溃败。吴越国由此占领福州。

“吉头”之役至吴越国入主福州,具有双重意义:其一,明确了“战坂”地名的由来。为纪念此战,“吉头”改称“战坂”,沿用至今。当地仍保留营房处、斗顶、马兵岭、马桩等与战役相关的地名。其二,吴越国两次出兵解救福州,客观上使城池免遭涂炭。福州素有“有福之州,遇兵不灾”之传说,源自晋代郭璞《迁城记》。这两场战役使这一传说愈加深入人心。

华林寺位于福州市区屏山南麓,始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闽都记》称其位于“乾元寺北,无诸旧城处。晋太康间既迁新城,其地逐虚。隋唐间以越王故,禁樵采。钱氏十八年(964年),其臣鲍修让为都守,诛秽夷巇,始创寺”。文中“钱氏”即指钱弘俶,“寺”指华林寺。

史学界认为钱弘俶敕建此寺,意在巩固外来政权统治。吴越国对福州百姓来说是外来政权,钱弘俶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古训,在政治、经济、文化初见成效后,他效法其祖钱镠,借佛教收拢人心,华林寺即其重要举措。此外,建寺还有另外一个用意。该寺初名“越山吉祥禅院”,至明正统九年(1444年)方赐额“华林寺”。考古人员曾于大殿当心间平梁底部发现墨书“法轮常转”“国界安宁”八字吉祥语。结合历史背景,“国界”应指吴越国。当时北宋正酝酿统一南方,建寺正是为祈求吴越国“国界安宁”、吉祥永续,故名“吉祥禅院”。

支提寺位于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支提山,原名华严寺,亦称华藏寺,俗称支提寺。吴越国统治福州时辖十一县,宁德为其一。据宋《支提山华严寺志》载:“宋开宝四年(971年),吴越国王钱弘俶敕命了悟禅师进山建支提山大华严寺。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寺成。”钱弘俶还命人自杭州运来千尊彩绘天冠菩萨像等,设五千僧功德庆赞,并命福州地方出资供寺院充长生,委灵隐寺副寺主辩隆任住持。吴越国捐建支提寺,不仅奠定其闽东佛教中心地位,也推动禅宗思想与《华严经》在福建的传播。

闽王祠,即忠懿闽王祠,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庆城路,原为王审知故居,后晋开运三年(946年)改为祠庙。吴越国占领福州后,为稳定统治,尊重本土信仰,尤重对王审知的崇祀。宋开宝七年(974年),吴越国福州刺史钱昱奉钱弘俶之命重修闽王祠。宋开宝九年(976年)三月二十五日,钱昱撰《重修忠懿王庙碑铭》立石(今嵌于祠后墙),详述王审知生平功绩和钱弘俶下令修庙缘由等内容,是研究五代闽地史政的珍贵文献。

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将曹彬攻南唐,福州刺史钱昱忧战火波及,遂于同年九月增筑东南夹城,以晋安河为护城河,《八闽通志》载其“南自合沙门而西,至怡山门,东自行春门而北,至汤井门;又有通仙门、船场门,是曰外城”。钱昱筑城虽出于军事防御,客观上却成为福州城建史的重要一环,与王审知所筑罗城、夹城共同构成福州城基本框架,强化了“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城市格局,对后世城市规划影响深远。

钱弘俶崇佛。1952年,连江县修筑敖江防洪堤时,于南门城楼西墙下发现一座石塔,双层,高7.9米,底层径1.72米,呈八角形。塔下地宫藏有一铜塔,通高30厘米,底座高13厘米、宽8厘米。底座为方形须弥座,上层四角翘起,状似香炉,塔身至顶呈串珠状,渐次收小,顶嵌瓜棱形铜球。塔身铸有“吴越王钱弘俶敬造,时(后)周显德二年乙卯岁(955年)”字样,今藏福建博物院,为国家一级文物。吴越国于连江造石塔并赠送铜塔,说明至迟在后周显德二年(955年),连江已属吴越国管辖。旧志对此记载颇略,铜塔恰可补此空白。

福州曾出土《福州故节度巡官天水赵府君墓志铭并序》(简称《赵偓墓志》),具体时地不详。根据薛彦乔先生提供的《赵偓墓志》的拓片和初步录文,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墓主赵偓(885—958年),字尧真。后唐长兴四年(933年)闽王王延钧称帝,赵偓历任司农少卿、通判汀州、吏部侍郎、右谏议大夫等职。其人生涯主要在闽国,晚年十二载(947—958年)处于吴越国统治时期。值得注意的是,闽亡后,已63岁的赵偓仍被吴越国授以右散骑常侍、判录事院、节度巡官等职,并曾判福清、永泰二县。这表明吴越国十分重视招揽闽国旧臣中有才华的人为之服务。《赵偓墓志》也为研究该时期职官制度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历史的真谛远不止于朝代的交替,更在于文化的沉淀与共生。吴越国在福州的统治时间虽短,却通过建寺、修祠、筑城、造塔、纳贤等一系列举措,将吴越国的佛教艺术、营城理念与治理智慧,深深融入福州的文化肌理中,共同书写了一段不容忽视的文化交融史。

(作者单位:福建建筑学校、福建开放大学)

《福建日报》(2025年11月22日 第07版:理论周刊·文史)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