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榕城 > 地名文化
闽都地名趣谈|话说“竹屿”
2025-11-2414:47:38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林山

  竹屿是个村,在福州东郊康山以东,西靠岳峰村,东毗横屿村,南邻茶会村,北望鹤林村。在福州地铁4号线上,从东门站往东,西北到东南,连续4座车站都带有“屿”字,打头的就是“竹屿站”。福州民谚有“竹横前后屿”,说的是鼓山地区的竹屿、横屿、前屿和后屿。

  很早以前,福州是海湾,只有几处岛屿露出水面。后来,海退为滩涂,水网纵横,湖泊遍布。经历代人们造堤填埋后,成为田地家园。秦汉时期,竹屿是闽江中名副其实的一座岛屿。因为岛屿上有大片竹林,就称竹屿。1974年划属台江公社,1984年改隶台江乡,1992年复属台江镇,1996年改属晋安区岳峰镇,1984年设立村民委员会。

  南宋时期,邓氏族人迁来福州,选择在城东郊的竹屿定居。元末,有学者邓定隐居于此不仕,自题其堂为“耕隐”,著有《耕隐集》。明代邓原岳,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任户部主事,后来当到湖广按察司副使,著有《西楼集》。

  竹屿有竹林书院,说是五代后唐后期由邓天祥将军创办,又说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曾到这个书院开堂授课,影响很大。后山还有朱熹的“凤丘”“鹤林”巨幅摩崖石刻。明万历二十年(1592),邓原岳把书院遗址改为竹林精舍,邀来省城著名学者谢肇淛、曹学佺、林宏衍、陈荐夫、徐熥、徐兴公等在此结社吟咏,时人尊为“福州竹林后七贤”。后人将原有的竹林精舍改称为“七贤祠”。竹林书院中附设“名师祠”,祀宋代朱熹、元代陈湆、明代翁正春、叶向高。书院旁边有竹林草堂。村里还有乡贤邓公祠、笃行斋。2002年,竹林书院重建,内有文昌祠,保持了明清古建筑的风格,名书院曰“东野竹林”。

  明万历间,竹屿建东野犹画书院,是因为书院所在,看似一幅画。状元翁正春、首辅叶向高都任过主讲。

  竹屿的竹林境(拿公庙),是祭祀主管江河和井水以及导航的拿公的寺庙,香火旺盛,成为村中公共活动中心。1927年重造的炼丹井,水质清冽,仍可使用。

  竹屿历史上有过许多名人。除了元末隐居于此的邓定,还出过明代贤人邓原岳、邓坤、邓迁,清末举人邓宜中,近代海军将领邓家骅,厦门大学首任校长邓萃英,物理学家邓昌黎,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诗人、文学家邓拓,著名植物真菌学家邓叔群等等。

  村中大姓还有陈氏。竹屿陈氏先祖陈钟怡,晚清五口通商时,在仓前兴办“舆春”洋行,经营进出口贸易,因而致富,建造陈氏祖居大宅院。大厝还走出了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陆军将领陈尔修,马尾船政学堂毕业留学德国深造舰艇、鱼雷技术的海军中将陈尔恭等人。陈氏还有在银行业、教育业有成就的族人。说起来,竹屿村是有名的海军村,自清末以后,村里有许多青年去船政水师当兵。

  竹屿村里坊兜桥,地处坊兜自然村,是宋代的古桥,为竹屿现存最古老建筑。最有特色的是古木牌坊,为福州现存的两座明代木牌坊之一,始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正面楷书“父子贤良”,旌表邓迁、邓原岳父子为官清廉;背后楷书“兄弟孝友”,旌表邓应斗、邓应珍兄弟和睦相处。木牌坊在清同治、民国时期两次修复。村里有赵公俊墓。说起来,赵公俊还是皇亲国戚。他是赵匡胤四弟赵匡美的六代孙,官至两淮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赠昌国公。

  1979年,邓拓夫人丁一岚回竹屿探亲时说:“我们竹屿村,在古代就建有书院,又出了这么多名人,可称中国文化之村。”

  《福州晚报》(2025年11月24日 A07版 闽海神州)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