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
2005-12-2903-29-00来源:
  


一、三 餐
  

  福州居民一日三餐,以大米(稻米)为主食,早晚两餐食粥,午餐食飰(干饭)。米主要有两种:一为早稻,通称早米;一为晚稻,通称晚米、黄占。黄占于北宋时(9世纪)自占城(今越南)移植闽中,后推广全国。福州地处亚热带,一年水稻两获,早稻夏六月(农历)收成,晚稻秋十月收成。黄占的出饭量比早米略高。
  以大米为主食,过去在福州地区并不普遍。有的县份,农村人多田少,生活贫困,日常多以大米番薯掺杂而食,甚至以番薯为主食。番薯(甘薯)原产吕宋(今菲律宾),明万历间长乐华侨陈振龙携归种苗,移植成功,繁殖迅速,收获甚多。此后番薯成为福州地区最高产的杂粮。把番薯刨切成长约一寸的丝(条状),晒干叫番薯米;刨切成片(圆形),晒干叫番薯钱。福清、平潭两县多食番薯钱,其他县份多食番薯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几度提倡冬种大小麦,可充作青黄不接时的主食或副食。80年代后,广大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全面发展,粮食大面积增产,“番薯当粮草”的年代早已过去。现在福州城乡居民除极少数外来人口以面类为主食外,其他绝大多数都以大米为主食。
  炊飰和煮粥。过去福州传统习惯,早餐和午餐合在一起做饭。把一定份量的晚米,放在锅中用水煮沸,待颗粒开花、呈半熟状态时,舀入笊篱中,再用冷水淋过,倒入甑中;锅中剩下三分之一左右的米和“泔”(米汤)再煮一些时间,使其粘质,这就是早餐的粥。米的精华都集中在粥里,营养成份较高。等到做午餐时,把原来放在甑中滤过的米,隔水蒸熟,这就是饭,也叫“炊饭”。蒸熟的饭很香,比较浓缩,粘质差,火候易于掌握,没有“锅巴”。但米的营养差得多了。早午餐合在一起的做饭方式,省米、省时。在炊饭时的甑中,还可用来蒸熟(或加热)下饭的菜肴。
  过去一般家庭要食两顿粥,晚餐的稀饭则要用早米来煮。早米较有粘质,易熟。有时把午餐剩余的干饭,加水再煮,称为“飰汤”,权作晚餐。
  农忙季节,为了节省粮食,争取时间,除吃番薯米饭外,就是煮粥。但所煮的粥,浓而不稀,熟而不烂,叫做“飰粥”,也叫“饭连粥”。清早煮了可供一家人两餐以上食用的饭粥,饱食出工,剩下的用棉絮或稻草编的草桶保温,上午10点左右(名曰“小斋”),送到田间做点心,这里保留古代“饷田”的遗俗。农民和其他劳动者都认为“饭粥”是“内囊”(坚实之意)的。
  干饭,还有两种独特的煮法。一叫生炊,就是把米浸在水里约半小时,洗净放在甑中,用猛火来蒸,气味最香,但较费时。一叫隔煮,把定量的米,放在咸草(海滨所生长的可编草席的草)编制的小袋子里,叫做隔煮包,又叫为飰包,放在锅里用水煮熟,一包约一二两的米,多食少食,各从其便。过去饭店多用此小草包盛米煮饭,供应顾客。所用的米叫“三夹米”,即把稻米、粳米、糯米各三分之一掺杂来煮,食时软润清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乡居民早午餐很少连起来煮,因早晨时间短,急于上班,有的煮稀饭,有的煮面食。80年代后,午餐则用电饭煲或高压锅,或加上“田螺姑娘”到时自动煮饭。目前通行的干饭烧法,简单、方便、省时,适应改革开放、生活快节奏的需求。
  福州居家平常菜肴的口味,咸淡中和,不太酸,不太辣,没什么刺激性。葱、蒜、生姜、辣椒不生食,在佐料中也不大量使用。但其口味有偏甜和偏腥的特点。烧煮蔬菜或鸡、鸭、鱼、肉都要用些糖,其味偏甜。煮菜一般不用盐,少用酱油,而多用GFDDD油(又叫虾油),故其味腥。此外,有些菜肴因使用地方特色的调味品,可烹调出具有地方独特风味的菜肴。如从糯米红粬酿造的红酒中榨出的红糟,作为鸡、鸭、鱼、肉的主要调味品,便能烹调出别有风味的灴糟鸡、灴糟鳗、灴糟羊,以及“炒糟”、“煮糟”、“红糟”、“焖糟”、“炊糟”、“煿糟”等等。有些鱼类如莲鱼、草鱼、鳗鱼、鲨鱼等切块作羹,叫做“灴鱼”,投入些许福州特制的笋丝,便有不似醋酸的酸味,又略有清新的笋香,以清淡隽永见称于人。
  福州辖属的永泰县葛岭乡埕头村的土壤特殊,所产芥菜,品质优良,纤维质嫩脆,加工后的糟菜,叫做“埕头糟菜”,其味特香,如煮猪肉排骨、鲜鱼,投入些许糟菜,更是鲜美清香,酸味可口。
  


二、酒 筵
  

  传统酒筵菜肴所用原料的比例,鱼类约占25%,贝类约占25%,禽类约占15%,肉类约占15%,蔬(果)10%,其他10%。水产品,无论是咸水产的、淡水产的,也无论是鲜货、干货,在闽菜中都占据重要位置。菜肴的烹饪方法,一般要求保持食物天然味道,如鸡有鸡味,鸭有鸭味,各种鱼、肉、菜蔬都有它不同的原味。婚娶喜庆筵席的菜肴都有一二十道。开席前,桌上先陈列“四水果”(梨、苹果、香蕉、柑桔),“四碟子”(瓜子、糖果、橄榄、蜜饯),中间摆一大盘子,内放十味精制的山珍海味,名为“全家福”。开席时,先上“四炒盘”或“六炒盘”,接着上大菜“太平燕”,以示宾主太平欢乐。如办结婚酒,至时东家领新郎新娘到各席,向前来祝贺的亲友致谢敬酒。其他如办祝寿、婴儿弥月等喜庆的酒席,东家同样在上太平燕时,按桌敬酒致谢。接着上六大碗或八大碗。大菜上完后上“两甜”,即甜果汤和甜芋泥或八果饭,最后上全头黄瓜鱼,这条鱼只在桌上摆着,宾客没有下箸,全留给主人,像征有头有尾,万事如意,年年有余。如办丧事酒,中间需上一味“灴羊肉”,俗称“羊肉袋”,意指丧酒。因俗传羊有跪乳之恩,此菜有怀念父母之意。旧时农村酒席多以大鱼大肉、全鸡全鸭为主;80年代后,受城市影响,也以海鲜为主,要有山珍海味,丰富多彩。
  


三、风味小吃
  

  福州风味小吃丰富多样。一年四季常食的点心有“鼎边糊”、兴化粉、卤面、煎饼、芋粿、蛎饼、虾酥、鱼丸等。方言称铁锅为鼎。鼎里先煮好可口清汤,把大米磨成的米浆倾于鼎沿,将鼎盖盖上,一二分钟后,把烤熟的米糊铲下,再将米浆倾于鼎沿,如此三五次,鼎边糊便熟了。兴化粉有煮食和炒食两种。如炒食,拌入蒜头酱,别有滋味。卤面,先调以可口的清汤,拌以成浆的薯粉,变成一定浓度的汤,加以肉片、笋片、虾和蛋花,再把面放下锅里煮熟。这种卤面的风味和其他煮法的面食不大相同。咸粥,用糯米煮成稀饭,投入(鱼奇)油、葱珠、肉丝、虾干等佐料,食时再加些老酒。煎饼,以米浆调豆芽菜、韭菜、鸭蛋,倾入平底的小铁釜中,用小炉炽炭,煎成薄饼。芋粿,把芋头刨成线丝状,调以米浆蒸粿,切为方块,再经油炸。蛎饼,把大米、黄豆混合磨成浆,以海蛎、芹菜为馅,经油炸为蛎饼。鱼丸,以精鱼拌以薯粉制成丸子,瘦肉为馅,形如乒乓球略小些。优质鱼丸富有弹性,香脆可口。1978年后,连江城关、福清龙田一带的鱼丸,远销香港等地,为国家创汇。
  夏令常食的点心有:汤丸、油扁、白丸、米粿、碗糕、饛糕、盏糕、绿豆粿、尾梨糕等。汤丸、油扁皆是八果甜馅,只是形状不同。白丸以糯米磨浆,压干,搓为径寸方形,晒干待用。煮时清水入锅,煮沸即熟,调入白糖,食之解渴。米粿,米浆蒸后,切为小片,沸汤即熟,加白糖,即可食之。绿豆粿,以稻米和绿豆磨浆拌糖蒸成,色绿。尾梨糕,以荸荠的淀粉调浆加白糖蒸成,切成块,色白,半透明。这些都是夏令的清凉食品。
  节日食用的小吃有红糖粿、白糖粿、元宵丸、糖粥、清明粿、九重粿等。红糖粿即年糕。糯米磨浆和红糖蒸成,色赤,系春节食品之一,正月初一煮年糕吃,寓年年高升之意。白糖粿,米浆拌以白糖、花生、红枣、小块肥肉蒸成,色白。比年糕味荤,亦是春节食品。元宵丸,肉馅的汤团,元宵节食用,亦是常年小吃之一。糖粥,即甜稀饭,拗九节煮的称拗九粥。出嫁女在此节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故又称“孝顺粥”。清明粿,以糯米拌入一种野草“菠菠”磨成浆,压干,捏成圆形饼,有馅,蒸熟呈黄绿色。因是清明节祭祖扫墓、必备的供品之一,故名。九重粿,以米浆先后倾入甑中,形成多种层次,姑且名为“九重”,略加盐,味咸。重九节,附近无山丘或无暇登山者,便吃九重果,意示爬山登高。
  节日的小吃,后大多成为日常点心。
  


四、酒、饮料
  

  酒 城市居民日常饮用黄酒。节日、待客和婚丧喜庆宴席,农民多用糯米加曲酿造的青红酒。酒为必备之物。劳动人民在劳动之余多喝酒,既御寒又消除疲劳,也有饮烧酒、高粱酒的。夏令则多喝用番薯或薯屑酿造的地瓜酒。妇女生育都用黄酒炖鸡煮面。
  饮料 居民普遍饮用茶水和开水。农村多自制茶叶常年饮用。有客光临,主人必以热茶相请。80年代后,各种可乐、雪碧、咖啡、果汁充斥市场,逐渐进入居家生活。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