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
2005-12-2903-38-00来源:

古时,福州城市多山丘、水面,平原陆地不大,南门以外,闽江两岸大部分都是沙洲,潮涨是江水,潮落是沙地。城里河道纵横,舟楫畅通。居民外出,商贾往来,除了步行,就是渡船。后来,随着江河衍变,陆地扩大,逐渐出现轿子、骑马。官宦富绅等达官贵人,家里都备有轿子,供出门乘坐,街市上出现出租轿子的轿馆。人们婚丧喜庆或有急事,均可向轿馆租轿(含扛轿的轿夫),租金多寡按路程面议,并另给轿夫花彩(红包)。辛亥革命前后,街道马路上又有了马车、人力车。这两种交通工具各有不同的使用方式。一种是出租的马车,如现今的“的士”出租汽车;另一种是有钱人购置自乘的马车。人力车也有供路人乘坐和自置自用的两种。自备的人力车造型宽敞、优雅、大方、有派头,俗叫“家车”或“包车”。车拉到拥挤地方,由坐车的人用脚板按铃,叮口当有声。三、四十年代,有的家车改用脚踏车拖拉,比人力拉车轻快得多,俗呼“老鼠拖尾”。
  辛亥革命后,马路上出现为数极少的小轿车和吉普车,专供国民党的党政军要人乘坐。逐渐有了公共汽车,只开鼓楼前到台江汛一条主干线。除了这条马路,居民外出有的步行,有的乘坐人力车或马车。去外县或出省只有长途汽车或闽江航运。
  50年代,市区公共汽车从单线增加到三四十条线路,基本上实现四通八达。推广三轮摩托车,逐步取代人力车,使街头巷尾都有了交通工具。50年代末,修通福州至江西鹰潭的铁路,福州乘客坐火车可直达北京,沿途经杭州、上海、南京等长江南北的大中城市,而后又开辟福州到南昌、厦门等铁路。
  80年代后,作为开放城市基础设施之一的交通建设迅猛发展,各种现代化车辆激增。90年代后,福州仅“的士”轿车达4000多辆,要外出,站在人行道上,一招手,车就停,往南去北随你便。福州前往8个县(市)的“中巴”,前往省内外各地的“大巴”客车,有国有的、私营的、个体的,随时可以买票上车。80年代以后,福州还逐步开辟飞往全国各大城市的航线。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