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生产习俗
2005-12-2904-36-00来源:
   手工业多属小商品生产,灵活多样,适应性强,它的厂场门市网点遍布全市大街小巷。手工业生产经营者多数前店后厂,利用废旧材料和边角下脚料进行生产,产品价廉物美,受到顾客欢迎。不仅城市处处有手工业店铺,郊区农村也有不少从事手工生产的。
  过去,不少手工业工匠肩挑工具箱,有的手摇“拨郎鼓”,有的拨弄成串的铁片,发出阵阵铿锵声,街头巷尾,走门串户,发出自己特有的吆喝声或叫卖声,其声悠扬婉转,别有韵味,居民长年耳熟,能辨声知事。他们有的补锅、补盆,有的补锡、点锡,有的修锁、磨刀、箍桶等,为居民解决生活中的麻烦。
  福州手工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行业集中地,特别是著名的产品(即名牌货),如南后街的花灯、仓前河墘的制花、水流湾的家具、杨桥路的皮箱、铺前顶的泥塑玩具、茶亭街的五金工具、洪塘的篦梳、后洲的竹器、总督后的漆器、铸鼎环的铁锅、洋中亭的纸伞、后屿村的石雕、象园村的木雕、西园村的软木画、横屿村的剪刀、江边村的竹筷、江口的纺织,等等。这些名牌产品不仅畅销国内,且有许多销往国际市场。早在民国22年(1933年)美国芝加哥百年进步博览会上,福州的角梳、脱胎漆器、雨伞同获金奖,被誉为“福州三宝”。
  手工业收受艺徒的年限视行业的技艺高低而定。一般行业年限3年,技艺比较精尖的如美术工艺的各个行业则要5年。手工业店铺多是夫妻店,既是老板,又是师傅。学艺期间,既要侍奉老板烹茶、抽烟、倒尿壶,还要帮老板娘做家务事。老板娘生了孩子还要帮洗尿布、抱小孩等。不这样就难以学到真传的、精湛的技艺。
  手工业的各个行业信奉不同的神祗,木、石匠信奉鲁班,陶瓷业工人信奉黄公神,裁缝者信奉轩辕,铁匠则信奉李老君。每年到了这些神祗的神诞,各行业都大事酬谢。
  有的行业,如理发、缝纫、澡堂等服务业,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日后价格成倍提高。即便如此,来理发、烫发、做新衣的仍纷至沓来。
  手工业生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繁荣昌盛,各行各业特别是大的行业,为减少同业之间的矛盾和排斥,维护共同利益,纷纷建立行帮组织。有的一个行业一个帮会,有的按地区业务性质不同,在同一行业中分立几个帮会。早在清中叶至民国初,福州藤器业、制革业、国伞业、锡箔业、鞋业、缝纫业等先后建立帮会组织。有的一月聚会一次,有的一年聚会两次,最少的一年聚会一次。聚会的内容除聚餐、演戏外,主要是联络感情、交流行业信息、商议工价、开业基金、收取学徒费等有关事项。民国后期,福州市政府先后颁布《商会法》、《工商同业公会法》,把同业帮会改为同业公会。民国38年7月,全市尚有13个同业公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同业公会自行解体。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