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崇拜
2006-01-0403-44-00来源:
[[p align=center]]一、家 祭[[/p]]
  家祭之俗当自中原传来,宋代陆游就有“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诗。境内家祭形式有三:一是在每年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十五日,家家户户普遍举行家祭,群众设香案,摆供品,焚纸衣,让祖先的鬼魂在阴间享用。二是在中秋节,即农历的八月十五日,境内群众重视合家团圆,设宴赏月,面对良辰美景,自然怀念祖先,故在家宴之前,也设香案,列供品,焚纸衣,遥祭祖先,然后家人再饮宴赏月。三是在除夕,合家团圆之时,以鸡鸭肉祭祀祖先。四是在平常,福州一般家庭的厅堂之上,都有近支祖先灵位,虔诚者还供以香花,每逢祖先的忌日,则焚香,烧纸钱,摆供品,全家一起祭拜,态度极其虔诚。在50~70年代,破除旧俗,家祭仪式少有见到。80年代以后,举行家祭的又多了起来。
[[p align=center]]二、墓 祭[[/p]]
  墓祭又称祭扫,过去一般每年都要举行春秋二祭,春祭在清明节,秋祭在重阳节,重阳祭扫祖坟活动在境内并不普遍,且久已湮没无闻。惟清明节的祭墓活动十分普遍。每到清明日,境内家家户户都有人上山祭扫祖坟。祭祖者的态度十分诚敬。祭扫时,要清除祖坟周围的杂草。祖墓如有损坏,亦于是日整修。民间旧俗,祖墓之土平时不宜轻动,惟于清明祭扫之时可以无忌地进行此项工作。坟墓周围打扫清净之后,使之不再有衰草寒烟,荒松悲风的凄凉景象。接着就把“纸钱”压在祖坟前后左右。墓祭因有这一活动,故群众又称之为“压纸”。然后再陈列供品,烧香虔祷,请祖先神灵出来享用。供品丰俭随意,惟其中必有一种“清明粿”。这是以清明前后生长的野菜“菠菠菜”压榨的汁液调和米浆,再以枣泥、豆沙、萝卜丝为馅制成的粿,粿呈黄绿色。但现在的“清明粿”大多没有这种野菜汁,只是加以色素,使其外形酷肖罢了。扫墓结束,扫墓者必折一枝马尾松松枝,带回家插于门上,用以表示这户人家没有忘记祖先,已经扫过墓了。
  现在这项风俗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每逢清明时节,机关单位、学校、团体都组织干部、学生、工人祭扫烈士陵园,缅怀先烈的精神和业绩,寄托人们的哀思,鼓励下一代沿着先烈的足迹前进。
[[p align=center]]三、祠 祭[[/p]]
  境内几乎每一个家族在每一个居住点都有一个祠庙(祠堂),供奉着家族内历代先人的神主牌。族内有子嗣的人上寿后逝世的(古称上50岁为上寿),其神主牌可进祠堂供奉。至于无子嗣者逝世的,祠堂内则另设“无嗣栏”供奉其神主牌。祠祭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集体祭祀,集体祭祀又有几种情况。其一是在每年的元宵节或规定时间,由族长或族内长辈主持祭祖仪式,全族人均要参加,仪式隆重,有的在祭后还演戏以使气氛更为浓烈。其二是遇有族内重大事件,或是与外族间的纠纷,或是族内出现“不肖”子孙需加以处置,都要开祠堂门祭拜祖先,趁此召集族人议决处置。另一种是个别祭祀,个别祭祀又有几种情况,其一是当年或去年生了男孩子的人家,则于元宵节以三牲祭告祖先,祈求保佑,二是外出做官、发财的子孙,回乡也要祭祀祖宗。旧时,凡是中了“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的,皇帝都要给假,让他返乡拜祖,这种习俗在辛亥革命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也就消失了。近年来不少华侨在国外发迹,也都先后返乡祭祖。祖籍福州郭宅村的郭鹤年,出生于马来西亚,现在是新加坡“天王级”实业家,人称世界糖王和旅游业之王,1986年10月16日,他63岁时,遵从其母郑格如的叮嘱,首次回福州郭宅村祠堂祭拜祖先。美籍华裔陈昌瑞(陈韬)博士,于1990年3月回福州胪雷村陈氏祠堂祭拜祖先。1989年11月10日,林浦村接待来自日本琉球的林姓会返乡拜祖代表团一行8人。原来林浦村有个林僖,在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随闽人36姓舟工,被明廷赐给琉球国贡使,以后就定居在冲绳县那霸市繁衍生息,至今已600余年,他们仍没忘记祖先,组织起林姓恳亲会,派代表回林浦村林氏宗祠虔诚祭拜。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