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街区
2006-01-0403-58-00来源:
[[p align=center]][[image1]][[/p]]

地处于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2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衣锦坊 是三坊的第一坊,旧名通潮巷、或会潮巷。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棣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宋时称棣锦,明朝更为衣锦,指坊内有人出仕做官,衣锦还乡,荣耀乡里。过去称通潮,则是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河渠里去。
  文儒坊 三坊中的第二坊。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据《榕城考古略》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郑穆任国子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从三品的官阶。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也在此居住。清代科举的“世进士”之家(世代都中进士)陈承裘故居也在坊内。陈承裘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清代的著名诗人、《石遗室诗话》作者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内有光华阁是为入室弟子课业的地方。陈寓隔壁是现代著名法学家柯凌汉教授的住宅。这条坊就因历代文儒辈出而闻名。沟联衣锦坊与文儒坊之间有一条直巷,称闽山巷。巷内有闽山境,是明清两代福州热闹的灯会、迎神活动之所在。
  光禄坊 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禄坊,宋时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当时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了“光禄吟台”4字于石上。为了感谢僧人,他吟了一首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而来的。光禄吟台的遗址,在今省高级法院内。在光禄坊西侧有一小巷,叫早题巷。辛亥黄花岗起义烈士林觉民殉难广州之后,他家从南后街迁出,避难栖身巷内。烈士夫人陈意映,有一天早晨发现门缝中有人塞入物件,拆开发现是烈士的《与妻诀别书》及寄禀其父的家信,经林家秘藏至辛亥革命后公布,成为珍贵的革命文物。光禄坊西尾也有一小条小巷,叫三十六间排,住有另一位黄花岗起义烈士陈更新的遗属。该屋系由孙中山捐赠500元大洋购置的。南面花仓前,是福州工艺名产绢花的产地,制花工艺品远销海外引人注目。
  杨桥巷 因西通杨桥而名,现扩建为杨桥路。在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觉民故居,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主体建筑三进,坐西朝东,四面围有风火墙。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一长廊,廊两旁种有翠竹;第三进大厅两旁,各有前后厢房,为辛亥黄花岗烈士林觉民父母弟妹居住的地方。两旁还有自成院落的附属建筑群,包括南北院,连同前面两进都是林觉民父辈七房亲属的住宅。在西南隅有一厅一房,中间横有小天井,庭埕南端有一小花台,昔种蜡梅,正朝着卧房的窗口,小厅东通紫藤书屋,书屋可通第三进后厅。这一厅一房便是林觉民烈士生前的住处。这里后来卖给作家冰心的祖父谢銮恩。冰心小时候曾在这里住过,她在《我的故乡》中,对故居有生动的描述。巷道扩大为道路后,林觉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有相当部分保存下来。
  郎官巷 巷的西端通南后街,巷的东头通闹市东街口。据清《榕城考古略》载: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宋代诗人陈烈原籍长乐,迁居福州时也住在此巷。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晚年也住在巷内。1988年3月16日,台湾的《中国时报》曾发表女作家华严(即严复的孙女严倚云)的回忆录《郎官巷里的童年》,文章说:“我们家住福州城内郎官巷,三次搬家,从巷中到巷尾到巷头,也仍旧是在郎官巷。原因是外祖母住在杨桥巷,后门设在郎官巷,和我们家的前门距离不过丈余。如此,母亲每日来去十分方便。”民国10年(1921年)10月27日,严复病逝在郎官巷。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
  塔巷 据《榕城考古略》载:“旧名修文,宋知县陈肃改名兴文,后改文兴。今呼塔巷,以闽国育王塔院于此也。”此塔位于巷北,并有塔院看管,被视为福运兴盛的象征。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还在,以后未见记载。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爿的小塔,作为古迹纪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门之上。塔巷旧有旌孝坊,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传有一首赞誉他诗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洒幽人”至今仍传为美谈。
  黄巷 据志载,晋永嘉年间(307~312年)中原黄姓人家避乱入闽,落户在此,故称黄巷。唐代崇文馆校书郎黄璞退隐归居这里,黄巢兵入福州,“以璞儒者戒无毁,灭炬而过”。宋代崔大夫及第,一度改名新美坊,后称新美里。明代侍郎萨琦亦居此巷。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梁章钜、郭柏荫,进士陈寿祺、赵新等,都居巷内。尤其梁章钜58岁时,引疾归田,就住在黄璞的旧居。他在宅内建的小楼,取名黄楼。周辟假山池馆,颇有江南园林风韵。梁宅与陈寿祺宅为邻。陈宅大门有对联曰:“里门名士传,冠冕侍臣家。”联语出于黄璞的诗句,梁陈二人均以著述丰富,受人称道。梁章钜与林则徐友谊甚笃。梁宅左建“东园”列十二景,楼台亭榭,小巧玲珑,颇见匠心。现今,黄巷18号为福建省文联宿舍,著名散文作家郭风、何为便居其内。
  安民巷 位于黄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文儒坊相对。安民巷旧名“锡类坊”,它改名“安民”,与黄巢入闽有关。据《福州地方志》载:“因唐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现鼓楼区文化馆设在巷内,有电影院、阅览室等文化生活设施,供居民文娱活动、休息和观赏,使古巷增添了新生活的气息。
  宫巷 据清《榕城考古略》载:“旧名仙居,以中有紫极宫得名。后崔、李二姓贵显,更名聚英达,明复改英达。”旧时,巷口留有石刻“古仙宫里”。目前福州保护得最完整的古巷坊,当推宫巷。巷内现存明代的建筑6幢,清代的建筑13幢。其中面积在千平方米以上的深宅大院有10幢之多。福州历史尤以近代名人多居于巷内。如清两江总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林则徐之子林聪彝,海军总长刘冠雄等,且所居都是深宅大院。沈葆桢故居在巷内11号。沈宅前后四进,第一进为前厅,第二、三进为七柱五间排的大厅,第四进为双层楼阁,系藏书楼。每进均有墙分隔,厅前为天井,天井左右为披榭及回廊。中轴左右还有花厅、书院等,隔有围墙,自成院落,构成块状的建筑群。现住户均系其子孙,故居原有布局保存完整。书法家沈觐寿,便住其宅内。宫巷里的大宅结构都十分精巧,单是室内的木雕石刻构件就令人叹为观止。如漏花窗户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过木格骨骼的各种精心编排,构成了丰富的图案装饰。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饰以重点雕刻。各种精巧飞动的石刻在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上随处可见。可算是福州古建筑艺术集大成者。
  吉庇巷 据《榕城考古略》述:“吉庇巷,俗呼急避。宋郑性之故里,今改吉庇。”郑性之初名自诚,嘉定元年(1208年)进士第一,弱冠游朱文公之门,官终观文殿学士,谥文定。他热心梓里公益,闽安镇的迴龙桥,有其重修碑可证。他落魄的时候,凌辱过他的人在其衣锦还乡时,自亏急避,这就是“急避巷”的来由。郑宅之北侧,有宋理宗御书“拱极楼”3字,径1米,有碑竖立楼下。至清代楼圮,碑仍存郑氏祠之右。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