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办学始于唐,为官办,称“庙学”。至宋,私人办学者则比比皆是,其中以朱熹及其学生创办的理学书院为最多。但这些书院其规模都不大,所以明黄仲昭的《八闽通志》皆不提及。现在我们只能从民间的资料,或是族谱,或是地名,或是传说,或是笔记,沿着朱熹的足迹,寻找宋代的理学书院。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世称朱文公,宋建炎四年(1130年)生于尤溪县,后寓居建阳。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授泉州同安主簿,后任枢密院编修、知南康军、提点江西刑狱、江东转运副使、焕章阁待制、秘阁修撰,终宝文阁待制,庆元二年(1196年)致仕,庆元六年(1200年)病逝于建阳考亭。理宗时被追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一生从政历高、孝、光、宁四朝近50年,但其志莫伸,惟重于讲学。居崇安时,厅事称“紫阳书堂”,又建草堂于建阳云谷,称“晦庵”。自称“云谷老人”,或“晦翁”。晚岁卜筑于建阳考亭。作沧洲精舍,自号“沧州病叟”,又号“翁”。其学出于李侗,尽得程氏道学之传,称考亭学派,著有《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或问》、《论语孟子集注》、《太极图通书西铭解》、《楚辞集注辨证》、《韩文考异》、《晦庵集》。另编有《论孟集议》、《孟子指要》、《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等120多部。淳祐时从祀孔庙,清康熙中升位于十哲之次。其思想影响及宋之后的各个朝代,与孔子齐名于世。
朱熹虽出生在尤溪,但曾有10多次到过福州,最早的是宋绍兴十二(1142年)九月,其时朱熹12岁,随父朱松游福州,并到长乐、连江等地,拜访过程迈、张元干、傅自得等人。第二次是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五月,因赴同安令,盘桓至福州1个多月,拜访福州的《诗》学名家李樗,《尚书》学名家林之奇和《礼》学名家刘藻、任文荐等。第三次是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十二月,从同安携家北归,路经福州,拜会福州名家吕祖谦。第四次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年叔汪应宸知福州,招朱熹至福州,拟由福建帅司差遣,但没有成功,虽然多住了一些日子,帮助汪应宸办理政事,但终归要走。第五次是隆兴二年(1164年)二月,到延平(今南平)吊祭老师李侗后转到向汪应宸问安,在福州逗留一个月。第六次是该年的四月,汪应宸特地派兵丁7人到崇安迎请朱熹至福州商讨政事,滞留的时间可能是比较长的,朱熹在福州东门办“紫阳书院”便是这个时候的事。第七次是淳熙十年(1183年)八月。前此一年,赵汝愚帅闽,第二年八月,朱熹赴泉州吊傅自得过福州,晤赵汝愚,并历闽中数县,讲学扬道,为时有4个多月,在乌石山留有“赵子直、朱仲晦淳熙癸卯仲冬丙子同登”和“石室清隐”等摩登崖题刻。《闽侯七里志》说,是年朱熹在闽县尚干乡下卓村结庐讲学称“吟翠山楼”。写有《方山》诗和方山“怡山良石神仙所居”等题刻。第八次是淳熙十四年(1187年)正月,下莆田吊陈俊卿,路过福州。此时赵汝愚已经离闽赵四川任制置使,所以福州鼓山有“淳熙丁末,晦翁来谒鼓山嗣君,游灵源,遂登水云亭,有怀四川子直侍郎”的题刻和《夜宿石岜馆》的诗。
第九次朱熹到福州,那是绍熙元年(1190年)十一月赵汝愚再知福州之后的事。赵汝愚曾上鼓山看了朱熹“有怀四川子直侍郎”的题刻后百感丛生,遂题诗“几年奔走厌尘埃,此日登临亦快哉?选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朱熹选诗中的“天风海涛”4字,书刻于绝顶峰。这估计是绍熙二年(1191年)的事,其时朱熹卸漳州府任回建阳,赵汝愚还任福州知府,必至福州与赵拜问。这一年,朱熹曾为长乐《福湖郑氏宗谱》写过序,还应邀到长乐亩忠郑氏祠堂参观,写有瞻仰祠堂诗。
第十次朱熹到福州是在庆元二年(1196年)至庆元六年(1200年)间的事。庆元元年(1195年)宁宗执政,宣布“禁伪学”,朱熹被列入赵汝愚等59人的“党人碑”。第二年去职回建阳考亭讲学。《福建通志》载:“朱文公于伪学之禁,避迹无定所。其于闽清凡数至,所历名胜题识殆遍。如广济岩之‘溪山第一’,白岩之‘八闽岳祖’,皆其亲笔,现勒石尚存。”此外,《闽书》说,朱熹避伪学之禁,至闽县铁冶场讲学。《闽都记》说,朱熹避地讲学于侯官县长箕岭贤场。此外《福清县志》、《连江县志》、《罗源县志》、《长乐县志》等也都有朱熹避禁讲学或揽胜题刻等事。
理学即程颢、程颐的道学。“二程”传杨时,杨时传李侗,李侗再传朱熹。朱熹系统整理为“理一元论”,所以称“朱子理学”。朱熹身体力行,积极从事理学的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他和他的学生在福州地区曾经办过许多的理学书院。现在有案可稽的就有:福州紫阳讲堂、福州竹林书院、福州贤场书院、福州高峰书院、福州濂江书院、福州龙津书院、长乐龙峰书院、罗源文公书院、闽县吟翠书院、连江丹阳书院、闽清梅溪书院等等,至少有11所之多。
福州紫阳讲堂在今晋安区王庄街道的紫阳村大桥自然村。朱熹曾称“紫阳先生”,为纪念朱熹在该地办学,称该地为“紫阳”。紫阳村里现在保留一座古建筑,称“讲堂胜境”,地名“讲学前”。据说便是宋代朱熹讲学的地方,规模不大。黄干生于离学堂不远的浦下村,乾道二年(1166年)父殁,黄干14岁,经刘清之介绍,受业于朱熹门下。后朱熹遂以其女朱兑妻干。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到福州,受赵汝愚礼遇后,还特别到浦下黄干家里见他的女儿,写了一首著名的《葱汤麦饭》诗:“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附近鹤林村有“凤丘”、“鹤林”的朱熹题刻。
福州竹林书院在今晋安区的竹屿村,原称“竹林精舍”,今为“竹林境”。陈衍《闽侯县志》写:“朱子作竹林精舍成,遗干书,有“‘他时便可请直卿代即讲席’之语。”黄干,字直卿,可见竹林书院虽为朱熹所办,但讲学的却是黄干。
福州贤场书院在今晋安区北峰岭头乡的前洋村。据说“前洋”便是“贤场”的谐音而来的。朱熹在北峰有诗《题莲花峰》两首:“群峰相接连,断处秋云起。云起山更深,咫尺愁千里。”“流云绕空山,绝壁上苍翠。应有采芝人,相期烟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