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的名称与种类
2010-05-2711-24-54来源:

在中国历史上,家谱类文献的名称十分繁多,“家谱”仅是其中使用最多和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从笔者所接触的家谱文献看来其名称还有:谱、谱牒、王牒、族谱、族系录、族姓昭穆记、族志、宗谱、宗簿、宗系谱、家秉、家牒、家史、家志、家记、族史、百家集谱、世录、世家、世本、世纪、世谱、世传、世系录、世家谱、总谱、支谱、本支世系、支分谱j帝系、辨宗录、偕日语、系谱、图谱、新谱、墨源集庆、列姓谱牒、血脉谱、源派谱、系叶谱、述系录、大同谱、大成谱、氏族要状、中表簿、房从谱、维城录、谱录、祖谱、联宗谱、真谱、渊源录、家世渊源录、源流考、世典、世牒、世思录、家模汇编、乡贤录、会谱德庆编、私谱、传芳集、本分、系谱、清芬志、家传簿、联宗世谱、先德传、续香集、房谱、祠谱、祠堂志、坟谱、近谱、会谱、全谱、合谱、统谱、通谱、统宗谱、宗世谱、总谱等。

家谱的命名,通常是在家谱之前冠以姓氏、地名、郡望、堂号、几修等内容。姓氏、地名、几修等自不待言,这里要解释的是“郡望”与“堂号”。郡望,也称地望,主要用于标明一个姓氏或家族的发祥地与望出地。它普遍流行于南北朝,盛行于唐。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各州郡设立“中正”官,负责推荐人才,选拔官吏。各州郡出现了一些世代相传、门第显赫的大家族,也就是“郡望”。意即这些名门望族为地方所仰望。从魏晋到隋唐,官方与民间编纂的姓氏谱,都记载了“郡望”,这充分反映了历代大姓的地理分布。“堂号”,即祠堂名号,它是用以区别各家族或同家族中不同支、派的标记。主要有两种类型,即有姓氏特征与无姓氏特征的,有姓氏特征的以郡望为主,兼及本姓氏或家族先人的道德情操、功名科第、嘉言懿行;无姓氏特征的则取材于吉利、祥瑞之语。前者如《闽忠懿王族谱》、《苏氏族谱》、(福州)《六桥林氏族谱》、(诏安县四都)《李氏宗谱》、《紫阳朱氏建安谱》、《文山黄氏家谱》;只有几修、姓氏的,如《浦城刘氏五修族谱》、《陈江陈氏五房五修家谱》、《分湖柳氏第三次纂修家谱》、《平氏六修家谱》;有冠以地名、姓氏、谥号的,如《江夏环拳黄氏家谱》、《雁门萨氏家谱》、《建阳庐峰蔡氏族谱》;这些都是有门望姓氏的。也有一些谱标明其始迁址的,如《锡山过氏浒塘派迁常支谱》,这谱名表明过氏是由无锡迁到常州的浒塘支派的;还有的在谱名前标上其具体住处的,如《莆阳玉湖陈氏家谱》、《松祥庄氏族谱》、《龙溪壶山黄氏族谱图系》,这些族谱都表明了具体地名,用以区别同一地方地同姓族谱;有以“家谱”标名的,如《鹗黑曾氏家谱》、《姚江林氏世谱》、《莆阳玉湖陈氏家谱》等;有冠以“世谱”之名的,如《闽林大宗世谱》、《青山黄氏世谱》、《虎丘义山黄氏世谱》等,还有一些家谱修成后,采有一些较为特殊的、带有一定寓意名称的如《章氏会谱》、他如《福州郭氏支谱支祠派下人世次图序》、《岐阳世家文物图像册》、《外家纪闻》、《陆氏家世旧闻》、《金氏世德纪》、《叶氏四世循良传》、《陈氏良芬录》、《历代纶音》、《吴越钱氏传金集》、《施氏家风述略》、《古田余氏家传》等。家谱中一般还是采用地名、郡望、姓氏、几修加上家谱字样来命名。

中国历代所修的家谱是难以计数的。其中,绝大部分因年代久远已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它们的类型与特征,今天只能依靠当时修谱人或后继者的序、跋等记载来了解。据不完全统计,古代流传至今的和新修的家谱,由于编者不同,编修目的各异,加上载体、文字、取材内容等方面的不同,因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但若加以仔细考辨,可以看出古今家谱大体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文字的和口述、结绳并存的家谱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家谱中,拥有记载家族血缘世交与历史的家谱,不仅是汉族的家谱,虽然其数量占家谱总数中的绝大多数,但在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类似的文献存在。如与汉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文字的回族、壮族等民族,都有家谱存在或续修、新编;他如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既有用汉字写成的家谱,也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写成的家谱。尤其是满族,由于清代满族人入关统治了全中国,权力大增,因此也有些其他民族(包括汉族)为求生存,也混入满族。所以清代对满族人的袭爵、出仕等,都需要有证明自己血统、身份的文件,因而,满族人的家谱在少数民族中占了绝大多数。而其他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如哈尼族、傈僳族、苗族、普米族、阿昌族、鄂伦春族、锡伯族等,也都有自己的结绳或口述的家谱存在。这些现象表明,家谱的类型不仅有文字记载的,也有口述和结绳形式存在的。

二、实物的和书本式的家谱并存

在众多使用文字记载的家谱中,因为载体与生成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实物型家谱与书本式家谱两种,早期的家谱雏型;如商周甲骨、青铜家谱,还有汉代的石刻家谱,后代的塔谱,少数民族的结绳家谱等,都属于实物型家谱。在实物家谱中,简牍型家谱也是占有一席之地的。简牍是春秋战国以至汉初纸张未发明以前的主要形态,可惜因为年代久远、保存条件差等原因,至今还没有发现简牍本家谱,但它的存在,却是可以肯定的。魏晋南北朝以后的家谱,因为纸张的盛行,基本上都是书本式的,但多为手写,而到唐、宋,因为雕版印刷的发明,家谱也开始有了刻本形式。在印刷形式上,不但有雕版,还有活字、石印、铅印,如今又有了先进的激光照排、电脑打印等书本式。书写的载体,则有纸张与绸帛之分;在装帧形式上,与其他书籍一样,也有卷轴、网面、经折、线装、平装、精装等区别。在家谱中,还有先修、后修的区别。由于家族世系记载的需要,家庭世系一代接一代的延续,记录家族世系的家谱就有了经常或定期的续修,以记录世系延续的过程不至于中断,这样,就产生了初修、续修、三修以至于十数修、二十修等不同版本。后代续修的家谱,基本上都包括了前代纂修的主要内容,但由于时代的变化,社会风气与修谱人的思想观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而导致了记录家族历史的侧重点不尽相同,程式和篇章结构也不完全一样。如古代重本轻末,经商者在家族中地位低微,可是近代以来,社会风气发生了变化,经商致富者在家族中的地位急剧上升,修谱多为他们所斥资,因而在家谱中,传文的篇幅增加了,位置也较前突出了,尤其是那些愿意做公益事业、捐资给家族祠堂、赞助新修家谱的,则更是如此。

在家谱的纂修人的问题上,家谱的发展史也可以清晰地看出他们的区别。唐代以前,家谱多是官修,因而多是合谱,群谱,以姓氏谱,氏族志的形式出现的较多。这种谱例,是将所有的姓氏分出等级,依次记录世系。由于需要记载的氏族太多,因而导致了记录内容的简略,一般都只以世系为主线。赵宋以后,家谱逐渐演变为由各家族自己纂修,记载的仅仅是本家族的历史和现状,这样,修谱人就有余力来丰富、修饰家谱的内容,其构成也日渐复杂。这样,也就产生了记述范围不一的情况。因而这时期的家谱又可以分为:一、仅仅记载某个大家族支派的房头的支谱,房谱;二、记载某个大家族的宗谱、世谱;三、将分散于各地的同族各支派统编于一谱或多个虽不是同一个家族,却因是同一个姓氏而联合所修的大成谱、宗世谱、统谱、总谱;四、另有一些记载两个同姓但不同宗的家族合谱。其中,有专门记录皇帝历代世系的帝系、玉牒,有记载诸侯家世的世本,有记录普通百姓家族历史的家谱、宗谱、族谱。此外,还有专门以记载宗族祠堂的建置、设施、收支、祭祀等内容的祠谱和记载本家族历代祖先坟茔位置、朝向、规约、墓祭仪式、守坟等内容的攻谱,祠谱与坟谱一般较少见。另外,如《诵咨录》、《请咨录》、《诵咨咏烈编》等,也是家谱中的一个类型,虽然从名字上很难判断出来,但若认真阅读其序跋,便可知其命名之因由。以这样别致的字样命名家谱,可以看出该家族在当时地位的显赫,台衮相袭、硕德清望和累代不衰的繁盛,以及修谱人夸示其家族的傲气。这种家谱的内容也很特别,除了与一般家谱相同的,列百代帝王的谱牒外,它没有一般家谱牒的世系表,收录的大多为本家族中历代著名人物的各种传记资料和诗文(一般称艺文或艺文志),或者记录有关该家族分布各地成员的名号,间有简单的说明。

家谱中另一些较为特殊的类型,这里也略作介绍:在家谱中,如某人没有男性后裔,通常会从本姓或外姓子弟中领养或收录一个男孩以承家脉,称“续香火”。照理说,外姓子弟不能进入本姓家谱,但既已用了别人的姓,而领养、收买者的目的就是为了替自家撑门面、生儿育女,延续香火,因此,在后代续修家谱时,过继者或被领养人也便就堂而皇之地在家谱中列出。这种现象举不胜举,几乎每一部家谱中都有。但也有些人对这种情况并不认可,当他们得知自己的某代先祖本为他姓时,会有恢复原姓的要求;有的因过继者家族显贵,被过继者是由诰敕特批的,或过继的家族长辈不同意,因此便产生了以自家原来姓氏加上过继家姓氏合成的两字姓(如周李、陈林、方何……等)家谱。

此外,异姓间的联宗合谱现象也很普遍。在民间,诸如异姓联姻、生子兼祧以及自变二姓成数姓同宗的,都曾以合谱的形式出现过。如《柯蔡渊源考》、《张廖氏族谱》、《六桂堂宗谱》、《吴张周柯蔡曾曹七姓史记》等;有因避讳改姓人赘而导致兼祧三姓的《朱庄严氏大族谱》等,都属于这种情况。隋唐以前还有一些收录全国各地各宗族情况的百姓谱、百家谱和记录一地各家族状况的郡谱、州谱等。这种谱宋代以后较少,现今又开始抬头,甚至有某姓全国通谱的名目,如《中华卢氏通谱》。

家谱中更有一种记录本家族所有庶母(或嬖妾)的极为特殊的专门谱。在封建时代,小妾在家庭中地位低贱,反映到家谱上,若未生育子嗣,通常是不被收录的。即使收入著录,记载也极其简略,内容大约为:某氏,所生子女人数和名字,而妾氏连自己的名字都上不了谱。但也有例外,如明万历年间舍应宿修的《压溪家谱外戚篇》(六卷本),就是一部专门记录舍氏家族各支庶田共132人的庶田谱,修于清乾隆年间的《芝英应氏宗谱》的《附录》中也设有庶田谱,入谱的庶田每人均有小传,小传包括姓名、籍贯、父名、生卒时间、葬地、子妇以及懿行、诗文等。家谱本是一种被供奉于祠堂、接受族人祭拜的、不轻易见示于外姓的极为正式的家族文献,在这种封建色彩极为浓厚的文献中,正式确立庶田在封建家族中的地位,敢首创这种体例的人,不能不说是封建社会的叛逆分子,而庶田谱的出现,是对中国封建礼教的一个冲击,一次挑战,但它在家谱史上却少受重视,更少有余响。

更为特殊的是一种仅见的“女婿谱”。据明末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载,明太祖年间曾宫修过一部《明主婿》一卷,这是部专门收录明太祖及众亲王所招女婿的谱牒,这是中国古代家谱文献中极为特殊的一种。

类似这种谱,在现存其他公私书目中尚未见到记载。此外,唐代还有专记皇后的谱牒和专记自高祖至昭宗各朝诸王的《圣唐偕日谱》,“偕日”为“逐帝分出,号曰偕日,与日齐亡义也”。还有专记自高祖至宪宗年间诸王孙事迹的《皇孙郡王谱》和记录宪宗元和年间到文宗开成年间所封公主的《元和县主谱》等。

同样,汉代还有一种专记一家恩荣情况的谱书——《邓氏官谱》,它集中记载了东汉大官僚邓禹家族世代宠贵的历史。宋代以后的家谱大多都将这种“恩荣”纳入,且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以显示家族的高贵和激励后辈的向上进取,而单独编纂这种“恩荣谱”却从此成为绝响。

由于受中国传统宗法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中的一些特殊群体,如佛、道教,青、红帮的一些教派、帮派,也都有一种类似谱牒的文献,如道教全真派常道观的《龙门正宗碧洞堂支谱》,书中就有龙门派丹合碧洞宗的世系表;佛教禅宗祖庭少林寺中,也有类似记载该寺师徒相承世系的谱书,青帮也有类似的文献。如果单从世系的角度来看。这三种书确实类似于家谱。所不同的是,家谱是以血缘关系为特征,而这些谱书,则是以师承因缘关系为特征。他们与我们所说的“家谱”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又可以将它看作家谱的一种特殊形态,只是这几种谱书不容易见到,否则,他们一定会给我们今天的家谱研究增加许多新的内容。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