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晋安郡,晋置,隋废。”晋安郡是福建的古地名,晋太康三年(282年),分建安郡而置。《辞海》载:治所在侯官(今福州市)。在设晋安郡之前,福建还有一个“晋安县”。《辞海》说:“晋安,古县名,晋太康初改东安县置。治所在今福建省南安东晋江北岸,南朝梁为南安郡治所,隋改名南安。”世人对晋安郡和晋安县多有混淆不清。
其实,晋安县早在太康三年之前就有,即现在的南安县。据《闽林千年谱》记载:闽林始祖林禄被封为“晋安郡王”,那应该是太康三年以后的事,因为自这年始,才有“晋安郡”。但朱维干《福建史稿》认为:“一般族谱记载林禄入闽并受封为晋安郡王,也不可遽信。自汉代分封,非皇裔不得封王,相沿至唐初,异姓大臣仅至国公止,林禄名不见《晋书》等正史经传,岂能独自封王?”而且名入经传的晋安郡第一任太守为严高而不是林禄。我们只能退一步作这样的假设:林禄可能是“晋安县令”,所以其墓葬也在现在闽南的惠安而不在现在的福州。之所以称林禄为“太守”或“郡王”,不过是在族谱里经常见到的对祖先夸张和溢美之词罢了!
当时的晋安郡辖境相当今福建东部和南部,分别为侯官、原丰、温麻、晋安、同安、新罗、宛平、罗江等8县,“晋安县”就是上面所说的现在的“南安县”。有趣的是,“晋安县”和“晋安郡”为同一个时期的地方建制,而且有上下级的关系。我们有理由认为,“晋安郡”的取名是受“晋安县”的影响,而且建郡之初的治所由“晋安县”迁到现在的福州来。所以《榕城考古略》载:“(太守严高)乃为图咨于著作郎郭璞。璞指一小山阜,使迁之。”这个“小山阜”就是现在的“冶山”。“冶山”在汉高祖时,闽越王无诸早已经“都冶为城”,但此时已经是一片废墟,严高重新在冶山建城,是为“子城”。因为从别的地方(晋安县)迁来,所以叫“迁城”。以后郭璞写有《迁城记》,成为这一段历史的记录。
晋安乡成立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宋《三山志》载:“闽县下辖有晋安乡。”当时的晋安乡辖有合浦里(今闽安镇及其彼岸长乐市的闽江沿岸)、海滨里(今亭江、英屿、东歧、珀头一带)、海畔里(今琅歧岛)等。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原晋安乡改名为“晋安东乡”,下辖“海畔里”、“合浦南里”(原合浦里——今闽安镇及其彼岸长乐闽江沿岸)、“合浦北里”(原海滨里——今亭江、英屿、东歧、珀头一带)。此外,另置有“晋安西乡”,下辖“孝义里”(今金鸡山、鹅鼻岭、猎岭一带)、“瑞圣里”(今东山、竹屿、横屿、鹤林一带)、“易俗里”(今东门、塔头、岳峰一带)。清末撤乡建区,“晋安东乡”改为“嘉屿区”(亦称东南二区)和“珀江区”(亦称东南一区):“晋安西乡”和“凤池乡”合并为“东山区”(亦称东三区)。晋安乡也好,晋安东乡和晋安乡也好,都不复再有。
晋安区成立于1996年元月1日,以原福州郊区为基础,福州晋安河以东、以北的地域为区划,辖有王庄、象园、茶园等3个街道和鼓山、新店、岳峰、宦溪、日溪、岭头、红寮、鼓岭等8个镇乡。以后经调整,宦溪镇与鼓岭乡合并为宦溪镇:岭头乡和红寮乡合并为寿山乡。晋安区新辖王庄、象园、茶园等3个街道和鼓山、新店、岳峰、宦溪、日溪、寿山等6个镇乡。共567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