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伞
2010-06-0804-31-52来源:
[[p align=center]][[image1]][[/p]]

以毛竹、柿油、桐油、棉纸和油漆等,通过伞骨、制伞、伞头、伞柄、绘花等5个工艺流程80多道工序制成的纸伞,民间也称雨伞。

晚唐时期福州制伞技艺由中原移民传入。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从事伞业逾百家;清朝中叶,设有“三山伞行”和“三山伞骨行”帮会组织。鸦片战争后,因携伞出洋谋生者渐多,制伞业发展至300多家,至清末出口56.35万把伞。不久,日本洋布伞涌入中国,由于洋伞钩柄兼有文明杖之用途,符合上层社会的需要,福州纸伞市场受严重冲击,遂把直柄改为钩柄,并创制出绸伞和花纸伞。民国4年(1915年)海关公办吴养贤发起成立国货促进公会,把本地生产的名伞称为国伞。产品畅销国内外。民国14年,福州杨常利纸伞在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后,全业总产量达352万把。民国22年,杨常利纸伞在美国万国博览会上同脱胎漆器、角梳同获应届奖,被誉为“福州三宝”。杨常利纸伞曾进行过质量测试,经六角滚筒搏动摩擦180次,伞面不起皮,伞纸不破裂、不变色;经1170次收撑不起顶、不断线、不裂槽;经5级逆风吹20分钟后,伞柄、伞骨完好;经8至15毫米雨量冲淋1小时不脱骨、不漏水,确为纸伞之冠。此后少数人开始偷工减料,影响信誉,出口量减至60万把左右,伞业纷纷倒闭转业。民国25年,仅有伞店32户120人。

民国33年,新创“叠染图案花纸伞”以料优工精,秀丽雅致而轰动榕城。抗日战争胜利后,海口畅通,伞业复生。并恢复传统的“横路”与“直路”两个帮。伞店牌号有景象牌、双喜牌、太极牌、牡丹牌、宝鼎牌等。民国37年,货币贬值,伞业再次萧条歇转。

1951~1955年先后成立雨伞合作社,1956年8月福州市手工业联合社组织雨伞专业联合社,管辖7个合作社,职工1466人,形成伞业鼎盛时期。1958年成立地方国营福州市雨伞厂。“文化大革命”期间,雨伞厂亏损数十万元。1978年研究成功套色绢印新工艺,提高绘画工效和花色质量。1979年纸伞产量110万把,并研究成功聚乙烯醇代替柿油裱伞,具有透明度强、无臭味、高质量等特点。1980年双喜牌纸花伞在全国制伞业中首家被评为国家轻工业部优质产品。1981年,把传统以勾画工艺运用到雨伞画面上,深受外商欢迎,纸伞产量168万把,出口75万把,销路扩大到日本、东南亚、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2年,福州雨伞厂新产品设计室与日本三重友好社、美国大庆公司等建立信息联络,不断研究创新,再创书法艺术伞、塔伞、双层伞、壁挂艺术伞、灯罩伞、旅游伞等120多种。使纸伞用途不断扩大。1988年“双喜”牌纸伞获国家轻工业部出口创汇优秀产品奖。90年代后,纸伞年产量30万把,并逐步减少,产品大部分销往国外。

闽清县纸伞始于民国8年,由闽侯县南通和福州螺洲人前往创办纸伞厂店。1956年由5家伞厂合并,成立闽清县雨伞厂,年产明油纸伞2.88万把,产值27万元,1979年后产量品种逐年增加,生产纸伞、花伞、白伞等,产品远销香港、美国、意大利等12个国家和地区。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