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福清市海口镇旧街江边,系明巡按御史吉澄率海口居民于抗御倭寇时构筑的。始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竣于三十九年夏。全长316.8米,建五城门,东曰“通江”,西曰“起龙”,南曰“攫桂”,北曰“镇安”,西北曰“嘉猷”。明万历年间曾重修四次。清顺治四年(1647年)四月四日,清兵攻破海口城时被毁。民国初年,美国教士建教堂、孤儿院和医院,民城大部分被拆。抗日战争开始,国民政府下令拆毁城墙,民城彻底被毁,仅存东门(通江门)门洞,厚2米,高4米,宽8米,拱券型,花岗岩砌。1987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