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元年(618年)
改建安郡为建州,州治仍设在闽县。武德四年(621年),州治迁往建安(今建瓯县)。
武德六年(623年)
建州又析置泉州,州治在闽县。分闽县部分地置侯官县,治所在侯官市(今闽侯县)。
武德八年(625年)
泉州改名丰州,治所在闽县,领泉、建、丰3州。
贞观元年(627年)
丰州改名泉州,属岭南道,管辖闽县、长乐、连江、长溪、南安、莆田、龙溪7县。
贞观二年(628年)
建清真寺(位于今鼓楼区八一七北路),为福州唯一的伊斯兰教寺院。
景云二年(711年)
泉州改为闽州,设闽州都督府,州治仍在闽县。
开元十三年(725年)
因州西北有福山,改闽州都督府为福州都督府,辖闽县、侯官、长乐、连江、长溪、万安6县,隶属江南东道,都督府治在今鼓楼区。福州由此定名,沿用至今。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
设福建经略使,福州属之,共领福、泉、建、漳、潮5州。福建之名由此始。
天宝元年(742年)
福州都督府改称长乐郡,郡治在今鼓楼区,仍辖5州。
天宝八年(749年)
在乌山南麓依岩刻就的佛像高2米,是福建省所发现的最早摩崖造像。
乾元元年(758年)
复置福州都督府
上元元年(760年)
福州都督府升为节度使。
大历年间(766~779年)
侯官设盐监,为全国十监之一。
大历六年(771年)
改节度使为福建督团练观察使。
大历七年(772年)
著名书法家李阳冰在乌山华严岩刻《般若台铭》24个篆字,为福州最早的摩崖石刻。
大历八年(773年)
观察使李椅在子城南建福州府学宫(今圣庙址)。乾宁元年(894年)观察使王潮在学宫置四门义学。后梁龙德元年(921年)闽王王审知扩置四门学。
建中元年(780年)
常衮任福建观察使时在闽县、侯官县遍设乡校,文教渐兴。
建中三年(782年)
福州大旱,并发瘟疫流行,居民死亡众多。
建中四年(783年)
灵峤法师在鼓山创建寺庙“华严台”,是鼓山兴建寺庙之始。
贞元十一年(795年)
福建观察使王翊挖南湖,从城西南开浚5里余河渠,引西湖水流向东南,以利灌溉。
贞元十二年(796年)
观察使李若初在西郊怡山原南朝梁炼丹士王霸旧居建冲虚观。咸通八年(867年)重修,定名清禅寺。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更名长庆禅寺,俗称西禅寺。
贞元十五年(799年)
福建观察使柳冕在乌山东南麓建无垢净光塔,乾符五年(878年)毁于战事,塔碑尚存,是福州现存最古的石碑。
贞元二十年(804年)
日本僧人空海以遣唐使来中国,遭风在长溪登陆,进福州城,住开元寺,两月后赴长安。
元和二年(807年)
从福州西门至延平,沿江修筑通往京师的第一条驿路。
元和五至十年(810~815年)
剑池院僧人惟干修浚欧冶池,得铜刀、铜环等物,保藏于武库。
元和八年(813年)
福州刺史裴次元在福州冶山开辟马球场,并建有球场山亭,是福建省历史上建设的第一个运动场。
太和三年(829年)
闽县县令李茸修筑闽县东五里海堤,堤内所蓄溪水可灌溉水稻300余顷。
会昌五年(845年)
朝廷在全国设23个铸钱监,福州为其中之一,所铸钱背面加铸“福”字或“闽”字。
大中十年(856年)
在大庙山上建闽越王庙。宋天禧元年(1017年)、明隆庆四年(1570年)、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再度重建或修建,至民国时期毁。
乾符五年(878年)
黄巢农民军进入福建;次年3月围攻福州城,观察使韦岫弃城逃走。黄巢驻军福州月余,后进军闽南。
中和年间(881~884年)
福建观察使郑镒拓修福州子城,设5个城门:虎节门、康泰门、宜兴门、安定门、清泰门。
光启元年(885年)
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三兄弟随王绪农民军渡江南下进入福建,攻下泉州,福建观察使陈岩委王潮为泉州刺史。
光启三年(887年)
于寿山建寿山寺。自此,寿山石矿为人看重开采。
景福元年(892年)
王潮派其弟王审知等攻打福州城;经一年多苦战,始占领福州,各地武装势力纷纷归附。唐昭宗任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潮委王审知为副使。
乾宁三年(896年)
唐昭宗升福建为威武军,以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和检校尚书、左仆射。
福州人沈崧考中进士,为福州历史上第一个进士。
天复元年(901年)
王审知筑罗城40里,砌城墙用砖皆印有钱纹图案。城内民居逐段以高墙隔开,渐形成“三坊七巷”布局雏形。
在闽安镇邢港上建迥龙桥,桥6墩6孔,长65.65米,宽4.46米,为福州地区现存最早的石梁桥。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改名沈公桥。
天复二年(902年)
王审知于开元寺设戒坛,度僧3000人。
天祐元年(904年)
王审知在于山南麓建报恩定光多宝塔,塔高7层41米,呈八角形。
天祐二年(905年)
王审知筑南北夹城,名南北月城,方圆26里,把屏山、乌山、于山围入城内。
王审知在雪峰寺建枯木庵。庵内枯木空虚的树腹中,刻有三行柳体正书大字:“维唐天祐乙丑岁造庵子及作水池约伍仟余功于时廉主王大王”,被称为树腹碑,为全国珍罕的文物。
天祐三年(906年)
闰十二月,朝廷为王审知立瑯琊王德政碑,该碑仍存鼓楼区闽王祠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