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二年(1645年)
闰六月,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福州为天兴府,号福京,建立临时抗清政权。
十一月中旬,隆武政权在天兴府实行保甲法。
十一月,朱聿键下令出征,十二月抵建宁,因饷源不足、内部矛盾等原因,顿足不前。次年二月,亲征失败。
顺治三年(1646年)
八月,朱聿键在汀州被俘,后死于福州。
九月,清兵攻克福州,强迫男人剃发留辫。
顺治四年(1647年)
二月,明监国鲁王攻福州,不克,驻闽安镇。
七月,福州城中反清义师纷起,后因延误时机,败于金鸡山,举人林桓声被杀。
顺治十二年(1655年)
八月,清廷命郑亲王世子济度至福州,调兵攻郑成功部。九月,满、汉军3万驻福州,不久前往漳州。
顺治十三年(1656年)
正月十五日,福州大雪,山上积至1丈,平地5尺。次日,河水凝结,上可行人。
四月,郑成功率抗清部队从闽安镇攻进南台(台江),登岸扎营、攻城,三战三捷。后因清兵驰援反攻,郑军不敌,退据闽安镇驻扎。
顺治十四年(1657年)
五月,清移兵驻防福州,屯城内东门、汤门、水部,建满洲营。
顺治十六年(1659年)
冬,清安南大将军达素率军进入福州征讨郑成功。
顺治十七年(1660年)
靖南王耿继茂从广州移驻福州后,将明朝贵族的绘春园辟为别墅,称耿王庄。又下令匡民屋数千间、田园数百亩以为王兵营地。
顺治十八年(1661年)
五至六月,大水3次,漂溺房屋,早稻尽淹,晚稻不能播种。
七月,福州妙巷发生火灾。
是年,清政府实行“海禁”、“迁界”政策,将沿海居民迁至离海边30里的内地,禁止一切船只下海。
康熙七年(1668年)
五月,鼓山涌泉寺僧成源与里人柯应采募资建造河口万寿桥,于翌年十二月竣工。桥为石砌4墩,分水3道,长76.7米,宽2.7米。在桥畔建万寿庵。
康熙十三年(1674年)
耿精忠据福建反清,至康熙十五年九月兵败投降。后被押往北京处死。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朝廷开始调整外贸政策,逐渐废除“海禁”。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清政府在仓山设闽海关福州分口,俗称常关。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三月十五日,福州下大雨、冰雹。
康熙四十年(1701年)
翰林院编修、福州人陈梦雷主持编纂《古今图书集成》,至康熙四十五年完成初稿。该书约1.6亿余字,是中国历史上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部大型类书。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福建巡抚张伯行在于山麓创建鳌峰书院,是当时福建四大书院之首。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清政府准许外贸商人在福州成立公行,此后各类商业会馆普遍成立。
雍正七年(1729年)
清军在三江口设水师旗营,巡防南台万寿桥至闽安镇海口江面。
乾隆二年(1737年)
八月十五日夜,飓风、海溢,南台(台江)江水没大桥。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福州知府李拔倡导种桑、植棉。
乾隆六十年(1795年)
福州揭出贪污受贿、滥毙无辜(十命)案,总督、巡抚在京处斩,布政司畏罪自杀于途,按察司押回福州处斩,库吏及其他亏空银万两以上州、县10名官员同时正法。
嘉庆初年(1800年前后)
漆匠沈绍安创制脱胎漆器特艺品。同时,兴起制作以绒绸通草为原料的制花手工艺品。
嘉庆六年(1801年)
王仕佺在洋头口创办天华斋乐器店。宣统二年(1910年),其第三代传人王石孙精心研制的礼乐祭器参加在南京举办的第一次劝业会文庙乐器展览,获清政府商部的金牌奖与银牌奖。宣统三年,天华斋乐器在柏林万国卫生博览会上被评为特等奖,又在国际工业展览会上获中国乐器奖。
嘉庆九年(1804年)
郑祥太镰刀店在茶亭街开业,所生产的观音头牌镰刀闻名省内外。
嘉庆十一年(1806年)
在今中亭街菜浦道右侧建三通桥,为花岗石砌造2墩3门拱桥,长36.1米,宽3.1米。
嘉庆十三年(1808年)
杨大坤在中亭街开设杨常利伞店,工场设尚书庙7号,选用尤溪丝棉纸褙制伞胚,制作双喜牌优质纸伞。民国4年(1915年)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
凤池里三牧坊兴建圣公书院,后更名凤池书院。
道光年间(1821~1850年)
江浙两省在福州的绸布帮在今横街巷建三山会馆,木石结构,馆内建有春晖堂(今为台江区少年宫)。此后,由于台江地区商业发展,各地商人和商帮在城台设会馆日益增多,至民国时期已有33个。
道光三年(1823年)
琉球商人在太保境水闸口附近建琉商会馆,从事琉球商品和福建土特产品、工艺品买卖。会馆前李姓4家以及郑、宋、丁、卞、吴、赵共10家商人联合建一排店铺,称十家排。民国时期废。
道光九年(1829年)
陈寿祺主持编纂《福建通志》,于道光十四年完成初稿。
道光二十年(1840年)
三月,钦差大臣祁隽藻同闽浙总督邓廷桢及在福州之大理寺少卿黄爵滋调查海口贩烟情况,并筹划水陆巡防事宜。六月,邓廷桢选派大员率领福建水师前往浙江,共同抵抗英军侵略。
十月三日,林则徐、邓廷桢因主张禁烟,被加以“误国殃民,办理不善”罪名,受到革职处分。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九月,福州绅士陈振声捐献白银1万两,兴办地方团练以抵御外来侵略。
是年,福州人林春祺费时21年刻成精美楷书体大小的铜字40余万字,为全国之冠。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七月三日,福州正式开辟为对外贸易口岸。至光绪二十三年(1903年),先后有美国、法国、荷兰、瑞典、挪威、西班牙、葡萄牙、德国、俄国、日本、奥匈帝国、比利时、意大利、墨西哥等国家在福州设领事馆。
同月,英国驻福州首任领事李太郭(G.T.Lay)到榕,他欲在城内设领事馆,遭福州民众反对,只准租住南台鸭镠洲民房。翌年,在仓山乐群路建立英国领事馆。
十月,英国商人记连在台江横山开设洋行,是福州开埠后第一所英人办的洋行。福州开埠后,台江地区沿江和上、下杭一带成为福建大宗进出口货物集散地,商行云集。西方文化、宗教也随之输入。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英国在福州设立船舶制造厂。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
四月一日,英国水手上岸购买鱼肉,因短价强买并殴伤行人,激起民愤,民众拥至台江横山的英商洋行,袭击并捣毁英商记连的住所。
是年,西班牙、瑞典及美国传教士开始在福州传教。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一月二日,美国基督教公理会派传教士到达福州。同年,在中洲江南桥畔建立教堂。翌年二月教堂迁往台江保福山。其附设的小学同时开学,学生8人。
九月四日,美国美以美公会传教士柯林斯(Collins)和瓦特(White)到达福州,从事传教、医疗及教学工作。该会在福建的传教活动从此开始。
是年,意大利主教李宏治在茶亭澳尾巷建澳尾巷天主堂,是福州第一个天主教堂(今为福州儿童医院)。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英国皇家海军与领事馆在中洲合办海港医馆。同治五年(1866年)移交英国基督教圣公会和西桥团体合办。光绪十二年(1886年)毁于火。光绪十四年在塔亭重建,改名福建省塔亭医馆,为福州市立第二医院前身。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
盐务改为官办,在福州设立管运总局及溪海局等机构。
道光三十年(1850年)
五月,英国传教士庶枕与医生委里董强租福州乌石山神光寺和积翠寺。当时在家养病的林则徐率同里人士群起反对,迫其退出。
十一月二十二日,林则徐奉旨自福州赴广西,途中卒于潮州普宁馆,享年67岁。清廷下谕悼恤,赐祭葬,谥文忠。
是年,英国基督教会中华圣公会派传教士来福州传教。
咸丰元年(1851年)
福至诚钱庄发行钱票,面额100文至10000文不等,仅限于福州地区使用。
七月,福州实行保甲制度,并严禁花会。
咸丰年间(1851~1861年)
万顺造船厂在鸭镠洲创办。宣统三年(1911年)始能制造50吨以上外海船。
咸丰二年(1852年)
美国美以美公会在仓山设学塾。同治十一年(1872年)改为保罗福音书院,是基督教在福州设神学院之始。
咸丰三年(1853年)
八月二十八日,清政府在福州设立永丰官局,经营收付省库款,并发行官银票、宝钞(钱票)等。
是年,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在福州设立男寄宿寄膳学校,为福州最早设立的教会中学。同治三年(1864年)迁设于山北麓观巷,定名为格致书院。民国5年(1916年),更名格致中学。
是年,福州开始抽收茶税。
是年,由英国人连尼和中国商人蒋鹤书、王捷生、林培生等出资创办的屈臣氏西药房在大岭顶(今梅坞路)开业,为福州首家西药房。
是年,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在保福山创办保福山女学堂。光绪二十年(1894年),增设保福山女书院。民国4年(1915年)改名为文山女子学校。其中学部今为福州第八中学,小学部今为台江区第三中心小学。
咸丰四年(1854年)
英国领事馆在马尾马限山上建监狱,关禁中国沿海的抗英志士。
美国在福州乐群路开设领事馆。在此之前,美国的所有侨务均由英国领事馆代办。
咸丰五年(1855年)
福建巡抚端德批准英领事承租南台天安寺、双江台空地,并批准英领事承租大桥以南观音井等处屋、地为仓库和住所。
咸丰六年(1856年)
美国美以美会在南门外建立真神堂。
美以美会在今仓山北侧建天安堂。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重建,建筑风格为哥特式。
咸丰八年(1858年)
三月,福州南台市民反对官府发行铁钱,包围总督衙门,并捣砸官吏住宅。
是年,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在台江铺前顶建立铺前救主堂,现称铺前基督教堂。
咸丰九年(1859年)
《福州府差报》(THe Foochow Courier)在福州创刊。这是福州近代由教会创办的第一张英文报纸。
美国美以美公会在土地庙(今麦园路)建毓英女子寄宿学校,是美以美公会在东南亚创办的第一所寄宿女子学校。民国16年(1927年)改为私立毓英女子初级中学;1952年,与寻珍女子初级中学合并,成立福州第二女子中学;1956年,改为福州第十六中学。
咸丰十年(1860年)
福州茶叶出口达400万磅,占全国茶叶出口总额的35%。
清朝廷派江苏巡抚薛焕办理福州及厦门通商事务。
咸丰十一年(1861年)
四月,清政府批准在泛船浦建立海关,负责福州地区进出口贸易管理和征税。
是年,法国在今仓山对湖设立副领事馆级的领事馆。同治八年(1869年)升为正领事馆级的领事馆。
咸丰十二年(1862年)
闽海关在仓山泛船浦建成海关码头,俗称海关埕。
同治二年(1863年)
五月五日,左宗棠任闽浙总督。
是年,荷兰、丹麦、瑞典、挪威、西班牙、葡萄牙先后在仓前山设立驻福州领事馆。
是年,福州市民烧毁英、美3所教堂。
同治三年(1864年)
德国在仓山设立领事馆。
是年,英国基督教圣公会在乌山创办安日间女学堂。光绪四年(1878年)迁仓山东窑,称电线斋。光绪二十九年,岭后新校舍落成,定名陶淑女子中学。
同治四年(1865年)
福州最大型的菜馆三支斋开业。光绪十年(1884年)福州菜创始人郑春发入股三支斋,光绪三十一年定名为聚春园。
同治五年(1866年)
二月,清政府在福州设立福建通商总局。
七月十四日,清政府批准在马尾设立福建船政局(后改福州船政局)。九月,沈葆桢总理船政大臣,主持福建船政。民国15年(1926年)5月船政局改称海军马尾造船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马尾造船厂。
是年,俄国在福州仓山设立驻福州领事馆。
是年,马尾设立福建船政学堂。
是年,福州设立福建省蚕棉总局。
同治六年(1867年)
十二月二十六日,福建船政局设绘院,学制三年,首批招收少年39人。
是年,左宗棠在福州新美里(今黄巷)创立正谊书院。
是年,英商在仓山大岭顶设立汇丰银行福州分理处,次年改为汇丰银行福州分行。
同治七年(1868年)
意籍主教李弘治在泛船浦建立天主堂,宣统三年(1911年)福州教区主教公署迁入天主堂。
同治八年(1869年)
一月十五日,英国教士胡约翰强租福州川石岛建教堂。
六月十日,福州船政局制成中国第一艘木质运输轮船“万年青”号,排水量为1370吨,质量接近当时世界造船先进水平。
是年,福州机器局设立,制造军火。
同治十年(1871年)
福建巡抚王凯泰建致用书院(今湖滨小学),光绪二年(1876年)被大水冲毁。光绪四年移致用书院于乌石山南港公祠左妙香庵内。致用、鳌峰、凤池和正谊书院并称省城四大书院。
同治十一年(1872年)
福州船政局自制“扬武”等4艘客船。
日本在福州设副领事馆。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升为正领事馆。
俄国商行在福州开办福建省第一家砖茶厂——阜昌砖茶厂。
同治十二年(1873年)
英国商人开始用汽船从福州将茶叶运回英国。
同治十三年(1874年)
美国美以美教会传教士李承恩创办《郇山使者报》,聘请黄乃裳为主笔。这是美国教会在福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光绪三年(1877年)改名《闽省会报》。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又改名《华美报》。
设在泛船浦的英商义和洋行开辟福州至香港海运航线,途经厦门、汕头。
李承恩夫人在福州创办综合性洋式刊物《小孩月报》(Child’s Paper),这是中国第一份儿童刊物。
光绪元年(1875年)
九月二十七日,清政府命丁日昌主持福州船政。是年,派船政学堂学生30名前往英、法学习机械及制造工业。
是年,福州至水口、洪山桥、马江、琯头、沪屿、三都等地有小轮船行驶。
是年,福州官府在仓山南麓强征民田350亩,辟为跑马场,专供外国人使用,禁止华人入内。后福州将军崇善竟予免租,使中国丧失地权。
光绪二年(1876年)
四月,丁雨生在福州设立电气学塾,专收儿童学习电报。
五月十六日,福州连日大雨,闽江水涨至城内。
是年,福州设立文报局,这是清政府在驿站之外利用轮船、火车递送官府公文及外交使节文报的机构。
是年,福州南台—马尾—长门(闽江口炮台)电报线建立,始供军用。
光绪三年(1877年)
三月三十一日,福州船政局派第一批工人及学生35人赴欧洲学习。
五月五日,福州连降暴雨4昼夜,闽江水势汹涌,冲坏洪山桥及万寿桥的桥墩2座。城内积水达3米多,民房倒塌无数。
五月十五日,马尾造船所制造的第一艘铁船“威远”号下水。该船排水量1268吨,时速12海里,配大炮7尊。
是年,闽县王仁堪中状元,为福州最后一个状元。
光绪四年(1878年)
八月初三,英国教士胡约翰强占乌石山弥陀寺及周围大片土地兴建教堂,引起公愤,胡约翰被迫迁出乌山。史称“乌山教案”。
十月,由英国人在乌山上创办的广学书院(男校)及一所女子学校落成。因强行租地建房,被群众烧毁。清政府于光绪六年(1880年)将两校分别迁往仓山东窑及施埔。
光绪五年(1879年)
福建轮船水师在福州创立。
清政府在仓山东窑(今信平路)设福州电报局,主要干线有福州至上海、广州。
光绪十四年(1882年)该局为官督商办,光绪二十八年收归官办。
英国大东水线电报公司在泛船浦设营业处,光绪二十八年与清福州电报总局签订无偿借用南台至川石电报陆线合约,期限50年。
光绪六年(1880年)
陈宝琛向皇帝上奏《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未被采纳。
两艘英商机轮在福州洪山桥与水口之间搭客载货,被中国官府扣留,折价出售。
奥匈帝国在仓山设驻福州领事馆。
光绪七年(1881年)
美国美以美公会在今仓山区爱国路1号建立福州大学;建校中得到商人张鹤龄的捐资,光绪十六年改名鹤龄英华书院。民国16年(1927年),在收回教育权运动中,改名为私立鹤龄英华中学。
福州美且有糕饼厂在台江安乐桥开业。
光绪八年(1882年)
七月二十四日,福州船政学堂洋枪教习、守备朱得桂勒死勤杂工林永成,闽县知县张道亨不提审凶手即宣布退堂,工人群众无比愤慨,爆发福建省近代最早的产业工人大罢工。
是年,福州建枪炮厂。
光绪九年(1883年)
七月中旬,福州发生霍乱,死亡2~3万人。
是年,英国人在闽江口川石岛设立大东电报水线公司,敷设上海至福州川石及川石至香港的海底电缆。
光绪十年(1884年)
七月十六日,法国提督孤拔率侵略舰队驶进福州马尾港。
八月二十三日,中法马江海战发生,中方惨败,军舰9艘、运输船19艘全部被击沉,死伤将士达700余人,法国兵舰也被重创4艘。
九月二十六日,福州人民于各河道布设水雷,以阻外轮侵入。
是年,西班牙多明我会修女在澳尾巷口开设仁慈堂,收养弃婴。
光绪十一年(1885年)
二月,左宗棠再任闽浙总督,七月病故于福州皇华馆,享年73岁。
光绪十二年(1886年)
为纪念中法马江海战阵亡将士兴建的昭忠祠落成。民国9年(1920年)由海军总司令蓝建枢提倡集资,并委托陈兆锵主持重修。
光绪十三年(1887年)
福州大水突至,较光绪三年(1877年)五月洪水还高尺许。
光绪十四年(1888年)
一月二十九日,中国第一艘钢甲军舰“应威”号在马尾建成下水。
是月,福州船政局在罗星塔下建造新船坞,至光绪十六年(1890年)建成,是泊北洋海军最大的铁甲船。
七月十九日,福州大水突至,水位高达2~3米。
是年,鹤龄英华书院学生林森因在校内进行反清宣传,被美学监开除。
光绪十七年(1891年)
是年底,福州共有织布局60多家,年产土布百万筒,所用棉纱均购自外洋。
光绪十八年(1892年)
六月,福州暴雨,雷电击毙居民6人。
是年,据闽海关统计,全年进口鸦片26.28万公斤,比光绪八年(1882年)增长124%。
是年,重修越王山(今屏山)上的镇海楼。民国后期改为林森纪念堂,并立碑纪念,碑今存华林寺。
光绪十九年(1893年)
九月二日,福州城内发生火灾,烧毁民房1000家,死亡40人。
是年,林纾译成法国小仲马名著《巴黎茶花女遗事》,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福州刊行。
光绪二十年(1894年)
英国基督教圣公会在仓山对湖路创办女学塾。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实名寻珍女子两等小学。民国16年(1927年)改名寻珍女子初级中学。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美以美公会在福州设立华美印刷所,为福建省首家铅印印刷厂。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四月二十八日,黄乃裳创办的《福报》在福州发行,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四月停刊。该报是福建省人士自办的第一张近代报纸。
九月九日,严复译成英国赫胥黎《天演论》,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出版。《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论证震动中国思想界。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二月二十日,福州邮政局在泛船浦建立,附设于海关,宣统三年(1911年)关邮分立。民国元年(1912年)列为日本邮务交换局之一,民国13年开辟为国际邮件互换局,民国26年并入福建邮政管理局。
三月二十三日,日本伊藤博文内阁令驻北京公使矢野,以福建与台湾毗邻、关系密切为由,要求总理衙门以公文正式申明福建及沿海岛屿永不出租、割让与他国。总理衙门备文接受,福建遂成为日本势力范围。
九月十八日,福州丝线工人反对资方克扣工资而举行罢工,持续两个月。
是年,日本驻福州领事馆在仓山创办《闽报》,内容多维护日方利益。民国26年停刊。
是年,林纾与陈璧、力钧、孙葆缙等人在苍霞洲林纾旧居创办苍霞精舍,辟为新式中学堂,翌年迁道山路,改名绅立中西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迁吉祥山,改称福建官立中等工业学堂。
是年,德商禅臣洋行在仓山程埔头安装磁石式电话200门,总机一台,专供外国领事馆、洋行使用,为福州使用电话之始。
是年,华裔日本大阪商船会社买办冯大年在鸭镠洲创办福州建兴锯木厂。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一月,闽浙总督许应骙与日本驻福州领事签订“福州口日本专用租界条款”十二条和“另约章程”五条。该条约于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废除。
八月十三日,维新派林旭因戊戌政变失败,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终年24岁。
是年,福州市民间艺术家沈绍安创脱胎漆器在巴黎博览会得头等金牌奖。
是年,清政府以10万银元将川石至台湾淡水的电报水线卖给日本人。
是年,日商大坂商船会社买办冯大年接办英商祥洋在仓山港头的锯木厂,定名为建兴锯木公司,职工300人。民国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停业。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十一月,福州船政局数百名中国工人因不满华、洋工人不平等待遇举行罢工。
是年,福州鼠疫大流行,继而霍乱流行,历经3年,死者甚众。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三月二日,由连江琯头驶往福州的客运轮船在琅岐芦礁附近沉没,乘客死200余人。
六月三日,闽江发生洪水,冲垮江南桥桥墩1个,万寿桥墩2个,水过桥面,沿江许多民居被冲垮。
十一月,日本大阪株式商会社开辟福州至香港及福州至三都澳航线。
是年,招商局在仓山设立福州分局,置轮船行驶于福州、上海间。开辟福州至上海航线的公司还有三北公司、常安公司、大中公司。
是年,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在仓山创办马高爱医院。民国25年(1936年)医院迁往城内,与圣教妇孺医院合并为福州基督教协和医院。
是年,比利时在仓山设驻福州领事馆。
是年,陈永盛皮枕店在小桥开业,所制名牌皮枕产品远销国内外,其中销往台湾的最多。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七月,仓山发生大火,烧毁10家洋行及停泊在港内的几艘木船,损失20余万银两(约折合30万银元)。
是年,设于福州洪山桥的制造局由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供应原料生产武器,年产值约10万银元。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六月三日,闽江上游溪洪暴发,福州城内平地水深2~3米,浸没田园庐舍甚多。
是年,凤池书院、正谊书院合并创建全闽大学堂。翌年改名福建高等学堂(今福州第一中学的前身)。
是年,林白水、黄翼云、黄展云等创办蒙学堂,为福州第一所新式学堂。迁往越王山(今屏山)后扩大规模为侯官县立两等小学堂,培养不少革命学生。其中有陈更新、陈与桑(后皆为黄花冈烈士)等10人秘密加入革命组织励志社,时称侯官十汉。光绪三十年春,改称闽侯高等小学堂。
是年,福建武备学堂在军门前设立,光绪三十二年停办。
是年,郑权、郑祖荫等在仓山古榕书院组织益闻社。光绪三十年正月,创办益闻两等小学堂,设阅书报所,进行反清宣传工作。
是年,英、法、德、日等国先后在太古坪(今万春巷)、太平巷、大岭顶、海关埕设立客邮,与中国争夺邮政业务。此项客邮于民国10年(1921年)撤销,归并于中国邮政。
是年,意大利在仓山设驻福州领事馆。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商人林弥钜集资3万元,接办英商在福州经营的火柴厂,改名为福建火柴厂。
私立东文学堂改为全闽师范学堂,以内阁大学士陈宝琛为监督,日本人桑田丰藏为总教习。光绪三十一年二月附设小学堂。
英国印度妇女传教士司蒂芬(Stenphen)在仓山梅坞创办明道盲童女校,1951年与灵光盲童学校合并。
邹燕庭、林斯琛联络福州哥老会各山堂,创办统一的共和山堂,对外用藤山文明社名义进行革命活动。
张元奇、刘鸿寿合资制造载重20吨装有煤炭蒸汽机的木帆船,在闽江上进行营业性航行。首号船定名江甲,继造江乙、江丙、江丁,共4艘,航行于马江、营前、琯头、潭头、塘前一带。
墨西哥在仓山设驻福州领事馆。
光绪三十年(1904年)
十月,福州开智学会在南禅寺创办私立开智两等小学堂。民国7年(1918年),改为开智小学。民国16年增设初中、高中部,称私立开智中学。1952年,分别并入南禅小学、福州第八中学、福州第四中学。
是年,福建省学生联合会在福州成立。
是年,福州市开始由政府架设电话,先设总机于总督衙门,后移设茶亭,再移设城内学院前。
是年,清政府在福州设立工艺局,局内设工艺学校。辛亥革命后先后改名为福建工厂、贫民工艺厂及工艺传习所。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二月十三日,福州各界民众在上杭街建宁会馆集会,反对法国商人魏池私自拐骗福州苦力1825人(窝藏于各洋行烟馆内),企图于十六日乘船劫往巴拿马运河当苦工。在各界协同下,全部被拐人员终于获救。
五月,台江地区制烛工人罢工,要求中亭街福全号烛店老板增加工资。
七月,闽籍京官张亨嘉(侯官人)发起筹建福建铁路,推举赋闲陈宝琛为总理,得到清政府同意。同年10月在福州筹备成立商办福建全省铁路有限公司,办事处设省城林文忠公祠里。
同月,日商台湾银行在福州仓山设立分行,民国35年(1946年)5月由国民政府接管。
冬,福州商务总会在南台下杭路成立,作为各帮派商号的协调机关,辖福州、兴化、福宁、延平、建宁、邵武、汀州7埠的会馆。
是年,福州与台湾开辟定期航线,有轮船4艘,由日商经营,航经台湾、福州、上海、青岛、天津、大连等处,全程航时约一个月。
是年,郑祖荫、林斯琛、郑权等在今梅坞顶9号组织桥南公益社,亦称桥南社,是福建辛亥革命策源地。宣统三年(1911年),福州光复起义后该社解散。
是年,汉族独立会成立,郑权为会长。该会为福建辛亥革命前反清活动的核心机构。翌年并入中华同盟会福建支会。
是年,清政府在澳门路建林文忠公祠,1982年辟为林则徐纪念馆。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二月,中华同盟会福建支会(简称福建同盟会)在梅坞顶桥南公益社成立,郑祖荫任会长,林斯琛为主监人,对外称丙午俱乐部,指导全省的重大革命活动。民国元年(1912年)10月15日,中华同盟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福建支会也随之改组。
秋,陈宝琛为筹建铁路亲赴南洋各地向华侨募股、吸收投资。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带着海外侨胞170余万元的募股返回福州。
十月,全闽师范学堂附设妇女师范传习所在福州成立,王眉寿(陈宝琛夫人)任监督。民国元年该所与女子职业学堂合并为福州女子师范学堂。
是年,陈与桑、林觉民、蒋筠等于锦巷七星君庙组织爱国社,宣传反满复汉革命宗旨。参加者有陈更新、姚耀宇、冯超骧、刘通、方汉范、蒋岱梁等20余人。
是年,英华书院学生200余人为抗议美国排斥华工和该院主理高智侮辱中国人的讲话举行福州最早的一次罢课。
是年,同盟会会员林雨时创办中国红十字会闽侯分会,民国33年改称中国红十字会福州分会。
是年,清政府在福州设立去毒社及戒烟局,并在各县设立分社进行禁烟(全省设有分社120个)。
是年,福州商界人士集资于大庙山创办私立福商小学,后改为福商中学,即今福州第四中学前身。
是年,官商合办的福建电话公司在茶亭设市内电话交换所,装磁石式百门总机4座,容量400门。
是年,美国人在排尾设立上海亚西亚火油总公司福州分公司,每年向全省倾销石油达450万加仑。
是年,福州沈洵记漆器获南洋劝业会头等商勋。
是年,林炳章(林则徐曾孙)集资10万元在福州创办电灯厂。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七月,福建省公立闽山幼稚园在光禄坊玉尺山房创办,该园为福建省最早的公立幼稚园。
十月十一日,陈宝琛在城内浙江会馆(现省立医院内)召开“闽路公会”继续募股。因股款不足修筑铁路停止定测。
是年,法国人魏池(译音)在马尾马限地区设立“猪仔牙”,贩卖人口,闽江沿岸不少贫苦农民被骗卖身。
是年,福建官立法政学堂、福建官立蚕业学堂、福建官立商业学堂和女子职业学堂相继在福州创办。
是年,基督教青年会在苍霞洲创办青年会书院。民国22年(1933年)易名福州私立青年会商业职业学校。1951年10月改为福州市立贸易学校。1954年3月,福州市立贸易学校与福建省财政金融学校合并成立福州商业学校,划出初中部办福州第十三中学。
是年,天泰洋行英籍妇女(又号冰厂婆)先后建造闽春、台闽、台南3艘汽船,航行福州(恒昌埕)至水口一线,每艘载重20吨。同年张大七、刘鸿寿也建造江庚、江申两艘汽船投入上述同一航线航行。以上5轮开创闽江中游平水线轮船营运业。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一月,美以美会在岭后建立华英女子学堂,民国3年(1914年)设立大学部;民国5年改名华南女子学校,民国13年改称华南女子大学;民国22年,又改为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1951年4月与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合并为福州大学(今福建师范大学前身)。
三月二十日,占驻天安寺内的英领署职员纠众殴打桥南救火会会员,引起社会公愤。福建同盟会将全案印发《福州英领事混争天安寺纪实》分寄省内外,呼吁声援;学生组织宣传队上街宣传。经过一年三个月的斗争,迫使英领事承认有侵占行为,退出所占场所。
是年,丹麦大北电话公司敷设厦门至福州间海底电缆。
是年,闽南救火会在天安寺成立,成为仓山区最早成立的救火会。
是年,新加坡侨商在仓山开办福州首家办理侨汇业务的福泰侨汇庄。
是年,英商在台江苍霞洲设立美打洋行,售卖鸦片。
宣统元年(1909年)
三月,大清银行在福州仓山泛船浦(今海关巷)成立福州分行,为福州首家国立银行。
八月二日,福州洪水飓风大作,拔树毁屋,溺死居民甚多。
同月,福州设立清理财政局。
同月,福州府中学堂开办,校址设于府前街(今鼓楼区新民路),招收福州府10县学生。
是年,福州设警务局,管辖福州及邻近18个区,全部巡警约7000~8000人。
是年,福州设立高等巡警学堂及教练所。
是年,赵永万创办万寿学堂(在玉环路尚书庙)。民国24年(1935年)改名万寿小学,1956年改为福州玉环小学。
是年,福州人林友庆创办福州耀华电灯公司,址设今苍霞街道河街,仅供洲边地区200余盏灯泡的照明用电。
宣统二年(1910年)
六月二十四日,福州发生大火,烧毁民房300余间。
九月,福州设立闽江水警局,辖区从洪山桥至川石岛。
秋,英华书院学生祁暄、黄家宸等组织警醒社,发行《警醒报》。翌年创办《民心》报刊,宣传革命。
是年,香港英美烟草有限总公司在太兴洋行内(今前街)设福州分公司,向全省倾销香烟。
是年,广东商人张星甫集资3万元,在福州设立迈罗罐头公司,生产罐头食品。
是年,美国《基督教报》社长克洛卜捐资在福州岭下白泉庵创办福建基督孤儿院。宣统三年(1911年)在下渡尾周厝弄盖新院,收育孤儿,进行完全小学教育。
是年,刘崇伟、刘崇伦兄弟等集资8000银元承接林友庆办的福州耀华电灯公司,成立福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电气公司),址设台江新港。翌年十月首次发电,供应福州市区575户照明用电。
宣统三年(1911年)
一月,私立法政学堂创办。由留日归国的刘崇佑为董事长,校址设乌山麓刘家花园。
四月二十七日,中国同盟会在广州发动起义,福建籍人士前往参与者有百余人(华侨不计),死难者27人,其中福州籍的有林文、方声洞、林觉民、林尹民、陈与燊、陈可钧、陈更新、冯超骧、刘元栋(钟群)、刘峰(六符)10人,称“黄花冈十杰”。
七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福州数百名轿夫罢工。烧毁警察道署头门、南台地方审判厅及城内沿街数百个警察岗亭,迫使清政府取消轿捐、船捐。
同月,福州军警特别同盟会成立,福州缉捕局局长彭寿松为会长。在清军警营内宣传革命。至九月初,1000余名湘籍军警全部加入同盟会。
十一月五日,郑祖荫、林斯琛、许崇智在英商东洋记洋行买办蔡展庞的帮助下,于魁岐夹板船上宴请新军第十镇统制孙道仁等高级军官,达成新军加入同盟会的协议。
十一月九日,福建同盟会在仓山桥南社宣布福州光复起义,革命军攻取于山及督署,清兵投降,福州光复。
十一月十三日,中华民国军政府闽都督府正式成立,孙道仁任都督。
是年,福建省立图书馆在福州设立。
是年,日本大阪商船会社开通福州至香港、福州至上海的海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