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1368年)
设福州府,管辖闽县、侯官、怀安、长乐、连江、古田、永福、闽清、罗源、福安、宁德、福宁及福清13县。
洪武二年(1369年)
建福州府衙门,在府衙大门外竖木牌坊,上书:“十闽首郡”。
洪武三年(1370年)
乡人从港头河至走马山下开凿一条内河,名龙津浦,引闽江水灌溉农田,全长5.7公里,宽8~10米。
洪武四年(1371年)
驸马都尉王恭奉旨主持重建福州城垣,北跨越王山(屏山),南绕于山、乌山。后人称福州府城。
洪武八年(1375年)
福州官府奉旨大办社学,在小岭(今仓山中藤路小岭巷)建圣人殿,方圆百亩。今已废。
洪武十年(1377年)
在嘉崇里建江南河舶所。
洪武十八年(1385年)
谯楼前街设福州府医学,谯楼东设阴阳学,后废。
洪武二十年(1387年)
官府在河口(今琯后街)设官营造船厂,称南台船厂。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
琉球(今日本冲绳县)遣使来贡,朝廷派福州舟工、通译等36姓前往,为贡使往来服务。
洪武年间(1368~1396年)
盐商在天宁山北麓设盐仓,该地区因此成为福州食盐储运中心,被称为盐仓前,天宁山也随之改为仓前山,简称为仓山。
建闽县养济院于法海寺前,建侯官县养济院于文儒坊,安置老弱病残,“月给米,岁给衣,病给药,死给葬”。
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
三宝太监郑和7次奉使西洋,均入福州港候风补给。福州驻军中卫所、千户所以下官兵随郑和出洋者颇多。从此,福州海外贸易渐趋兴盛。
永乐十四年(1416年)
嘉崇里汉闽越王祖庙原建于唐以前,唐大中年间(847~859年)立庙钓龙台后,祖庙渐圮,至此修复;弘治年间(1488~1505年)和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两次重建,50年代尚存。庙旁一丘,云即无诸冢,或曰王郢冢。后废。
景泰年间(1450~1456年)
镇守监丞戴细宝将三卫造船厂(左卫厂在庙前、右卫厂在河口、中卫厂在象桥)合并为烽火门等五水寨造船厂,设在河口。
成化八年(1472年)
官府在河口设进贡厂柔远驿,接待琉球国进贡船舶及其使者、商人,收受并转运贡品。
成化九年(1473年)
福州府所辖地改为闽县、侯官、怀安、长乐、连江、古田、永福、闽清、罗源、福清10县。
成化十年(1474年)
福建市舶司由泉州迁至福州。
成化十三年(1477年)
还珠门(在今东街北侧)失火,烧毁民房数百家。
成化十九年(1483年)
六月,福州受大风暴雨袭击,摧毁民房不可胜计。闽县、侯官等9县也同时受灾,山洪暴发,冲毁农田过半,沿海舟船漂没1万多艘,淹死1000多人。
是年,翰林院编修、莆田人黄仲昭受聘在福州于山九仙观的东轩内纂《八闽通志》。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
三月,下大雨,至闰四月不止,洪水入城,闽县、侯官、怀安县漂流庐舍、漫没仓粮、伤害田稼,不可胜计。继复大疫,死者甚多。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
春,福州旱,小麦歉收;至秋季,又大旱,稻田颗粒无收。
成化年间(1465~1487年)
由于闽江上游山洪暴发,泥沙淤积,在龙潭角和苍霞洲之间的江中形成一个沙洲。当时,福州府所属的闽县、侯官县、怀安县的一些船民来此插竿围地,引起争执,由福州府判决归三县共管,三县洲由此而得名。现辟为江心公园。
弘治十一年(1498年)
督舶邓太监为便利琉球贡船的往来,在河口尾开凿人工河道,连接闽江。新港、水部一带华夷杂处,商贾云集。
弘治十三年(1500年)
闰七月,福州城楼毁于火。
弘治十四年(1501年)
民间织造工人林洪改革原5层之织机为4层,称为改机,能织各种花色纺织品,福州一时被誉为丝城。
正德七年(1512年)
督市舶太监尚春在河口进贡厂交盘厅之左建控海楼,并将楼前木桥改建为石桥(今南公园东侧晋安河渡口),称尚公桥。隆庆、万历年间,控海楼屡次修复。后废。
正德十六年(1521年)
福州发生疫情,死者甚众。
嘉靖十三年(1534年)
河口造船厂建造1艘封舟开往琉球国。万历七年(1579年)和崇祯六年(1633年),又各建造1艘封舟。
于山定光多宝塔遭雷击,毁七层外围木构,只余砖轴骨架。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修复,因外涂白灰故称白塔。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
抗倭名将张经先后在浙江后塘湾、王江泾大破倭寇,但被严嵩党羽诬陷,斩于北京。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
八月,倭寇数千首次围攻福州城,搜刮财物,焚屋而去。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四月,倭寇再逼省城,福州由布政司参议宗臣扼守西门坚决抵抗后城陷,被困50天。嘉靖三十八年三月,倭寇劫焚闽县、侯官、怀安3县乡间,福州城门尽闭;幸指挥佥事黎鹏举从漳浦率水师北上,入闽江口,大败倭寇,福州解围。嘉靖三十九年三月,倭寇第四次骚扰城郊,新任巡抚刘焘出兵追至闽安镇,倭遁。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倭寇继续来犯,戚继光从浙江率戚家军转战福建沿海,平定倭寇,连战连捷。十月,班师福州。
万历二年(1574年)
八月十九日,福建大地震,震中烈度7度,长乐6度。
万历三年(1575年)
福州发大水,新港堤坝浸溃。
万历六年(1578年)
在福州西郊修建洪山大桥。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长乐人陈振龙由吕宋(今菲律宾)带番薯苗回福州,在南台纱帽池试种成功。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
十一月初九夜,浙、直(今河北省)、闽(今福建省)地震,震中烈度为9度,长乐7~8度。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
福州黄山刮大风,阳岐5舟并覆,溺死福、泉、漳3郡赴试儒生千余人。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
闽江上游洪水暴发,福州城外水势凶猛,沿江布满浮尸败椽,五昼夜不绝,江水皆污染变色,不能饮用。
江南桥毁于洪水,当地乡人和船户集资在旧桥址上重建九孔石木结构的江南桥。
天启五年(1625年)
福州第一座天主教堂——三山堂在宫巷建成。清同治七年(1868年)迁仓山泛船浦。
崇祯五年(1632年)
三月,福州遭受冰雹袭击,损失惨重,田间麦子颗粒无收。
崇祯十四年(1641年)
春,福州大旱。
二月,地震。
七月一日夜,福州受大风暴雨袭击,城中树木连根拔起,民房多毁,阁亭榭及近郊桥果树均遭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