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二年(1132年)
二月初一,福州闽县、侯官等地降冰雹,屋毁人伤,为福建省最早的雹灾记载。
绍兴十年(1140年)
正月十五日,南宋丞相李纲卒于福州,葬于怀安县桐口大嘉山(今闽侯荆溪镇光明村湖里)。
六月,抗金名将张浚在福州建造海舟千艘,准备北攻山东。
绍兴十一年(1141年)
南台江北港(小桥段)河床增高,改浮桥为石墩桥。后改建为石桥,称沙合桥。明成化六年(1470年),福州知州周纯义将石桥改建成单孔的拱桥,俗称小桥。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
福州发大水,洪水入城,冲走房屋,水灾殃及闽县、侯官、怀安3县。
南宋乾道二至八年(1166~1172年)
永福县(今永泰县)萧国梁、郑侨、黄定三科连续夺魁,创七年一县三状元纪录。
淳熙四年(1177年)
五月,连降大雨两昼夜,冲毁民房数千家。
淳熙九年(1182年)
梁克家知福州,以三年多时间完成福州地方名志淳熙《三山志》。
淳熙十年(1183年)
宗室赵汝愚知福州,大举疏浚西湖,建澄澜阁,修梅堤、柳堤等。
淳熙十二年(1185年)
福州大旱,颗粒无收。
绍熙二年(1191年)
五月,福州发大水,水浸民房。
嘉定二年(1209年)
十二月,福州发生火灾,烧民房400余家。
嘉定四年(1211年)
十月,福州城内发生火灾,烧毁城门、僧寺及民房千余家,烧死数人。
嘉定九年(1216年)
五月,福州发大水,冲毁房屋、农作物。
嘉定十三年(1220年)
福州发生饥荒,民食草根充饥。
嘉定十七年(1224年)
七月,福州发大水,冲毁民房、农作物。
淳祐年间(1241~1252年)
朝廷敕封陈靖姑为顺懿夫人。陈靖姑生活于五代时期,传说她24岁时为缓解福州地区的旱灾而脱胎祈雨,终因积劳成疾去世。民间称之为临水夫人,其信仰在闽中等地区盛行。
景炎元年(1276年)
五月初一日,益王赵昰登极于福州,年甫9岁,称端宗,升福州为福安府。
十一月,元将阿刺罕、董文炳侵福安府(福州),福建制置使王积翁为内应、闽府尹王刚中以城降。
十一月十五日,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撤出行都福州,拥端宗赵昰由海道趋泉州,同行将士10余万,内淮兵1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