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于1842年8月29日派耆英、伊里布、牛鑑等,在南京下关江面英军舰“汉华丽”号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也称《江宁条约》。1843年7月22日公布实施《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对外通商口岸,开始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近代史。
福州成为五口商埠后,帝国主义势力集结在仓前山。仓前山古称藤山或天宁山,位于南台岛北端,闽江北港南岸,江阔水深,可停泊千吨轮船,自宋架浮桥、元建万寿桥后成为福州城南水陆交通要冲,14世纪末一些商人看中这里的地理交通优势,在天宁山北麓,闽江南岸开设盐仓码头,使这一带自此后数百年问一直是福州乃至闽西北的食盐贝宁运中心,阕此这一带称“盐仓前”,“仓前山”由此得名。明代从港头河至走马山下开挖了一条10里长的内河龙津浦,把闽江水引到南面大片荒地这是当时福州最大的水利工程。从而荒地被开垦成旱涝保收的良田沃野,花果鱼米之乡,还可以航运。开创了南台姒煳密集,经济繁荣的时期,但基本上还属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
毛泽东指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又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福州仓前山的经济就是五口通商后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变为以商贸、士业和航运为主的商品经济。
自l844年起,先后有英、法、美、荷、葡、德、意、俄、日、丹麦、瑞典、挪威、奥地利、比利时、匈牙利、墨西哥17国在仓前设立领事馆。这些国家的商人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纷纷在仓前山开洋行,从事进出口贸易、输入鸦片、工业品等,输出以茶叶、木材为主的土特产品。一时间闽江南岸货仓连片,码头遍布,江上轮船穿梭如织。1861年英国在泛船浦设立海关,垄断了外贸管理大权。至清末仓前山有30多家洋行,年出口贸易总值达1500万两银以上,仓前山成了福州的外贸基地:如天祥、禅臣、怡和、太古、太兴等洋行,大多经营茶叶出口和洋货进口,茶叶出口最高年达一百多万担,洋货为布匹、啤酒等。太古洋行专营食糖进口,兼营轮船业。怡和后来也兼营轮船业,租用“德忌利士”(Douglao)公司(今译为“道格拉斯”)的海字号轮船海檀号,海宁号,航行于福州、厦门、汕头、香港航线上。专营煤油、汽油的洋行有美孚、德士古、亚细亚三家,后因业务缩减合并为一家。还有一家叫“布律吉”的商号,是专为洋人旅客提供住宿的旅馆,里面设有供应洋人日常用品的洋货小商店,兼营各种蔬菜种籽,许多菜农都向其购买。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首先是航运业,为了转运大批货物,英美等大国商人各自组织船队,据海关统计:1854年仓山闽江沿岸有外国轮船55艘,其中英轮37艘,后起的日本帝国主义也不甘落后,也有自已的船队。同时还有数以百计的我国商船从事转口运输,尤其是1872年洋务派设官督民办的招商局后,l873年在仓山设福州分局,组建的轮船队发展到几乎可与外国船队一争高低的规模。茶叶由广州销往欧州,福建茶叶从此名扬世界。木材主要运销江浙地区,许多商人大发其财,浙江商人早先集资在仓前路口建筑一座三落(进)透后的精美的古代建筑——“安澜会馆”。客运业也随之兴起,中外航运业陆续开辟了北至大连、南达香港,东至台湾和日本的十几条客运航线。当时最大的豪华客轮有3500吨,仓山成了福州的航运中心。据英国人1891年绘制的地图所示,当时台江沿岸还是大片沙滩和田地。
为了支持巨额的贸易,英、法、美、俄、日等在仓前山开设了七家银行,有长期的也有季节性的,开福州现代银行之先河,其中以汇丰实力强信誉最好,原先中国习办,茶客等商家的存款一般都存在“钱庄”里,后来遇到金融风波,发现钱庄不大可靠,许多人都转向存在汇丰等现代银行里。福州第一家国有银行——大清银行(中国银行的前身)也创办在仓山,金融业为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证,其作用不可低估。
1879年大清福州电报局和英国大东水线电报公司分别诞生于东窑和泛船浦,福州最早的电话也于1879年在仓前山外国领事馆和洋行内启用。1897年3月福州邮政总局创办在泛船浦,是福州邮电的发源地和中心。
1859年美国教会在仓前山创办福州最早的近代印刷企业——美华书局,印刷发行教会报刊、书籍等。福州人第一份自己办的华文报《福报》就设在美华书局内,为鼓吹维新变法起了很大作用。1872年俄国商人在泛船浦开办首家以蒸汽为动力的机械制茶厂——阜昌制茶厂。英、德、日等国商人分别办起了木材加工厂、火柴厂、制茶厂等,这些工厂是除马尾船政局外福州最早的一批近代工业。民国初期因占贸易主导地位的茶叶和木材出口减少,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外资缩减,一批外国企业倒闭或转让给福州商人,给福州的民族工商业发展提供了机会和市场。二、三十年代,仓山区的工商企业发展到200多家,初步形成港头和上渡的木材加工区,泛船浦至中藤街的茶叶加工区,梅坞到观井的服务行业、手工业区。仓前的食盐貯藏包装区,其中福建造纸厂是福州唯一拥有百万元固定资产的大工厂,其产品在当时垄断全省市场。还出现了一批工业名牌产品,如何同泰茶厂的三角牌花茶畅销北方各省,民天食品厂生产民天牌“四半酒”和鱼露膏,建华火柴厂的火柴等。由于长期以外国居民和达官富商为服务对象,手工业产品也具有选料精、制作美、质量好、价格高的四大特点,如沈绍安“兰记”脱胎漆器曾四次获国际博览会金奖。其他的服务业,如西装、西式糕点、高挡家具为全市独有。此外皮鞋、雨伞等也有名气,如观井路的“兴隆”饼店、前店后坊,有三四十个店员伙计,经营生产面包、糕饼、冷饮、罐头等上百种食品,其中自已制作的牛肉饺、椰饼.、牛奶冰棒、巧克力等采用上等进口原料,后来又开设了福州首家冰厅,首创“人背冰棒箱”,誉满榕城,还率先把“灶糖灶饼”改名为有现代文明的“年糖年饼”。有百年历史的恒康参行、广兴皮鞋店、陶陶沙发店、广兴源绸缎庄、醉月台酒楼、瑞云斋文具店、风味小吃集市等,其中最出名的要数现在改为观井邮电局的高踞江边四层楼的元昌绸布店,是当时最高的建筑,资金雄厚,货足,品种全,拥有全市唯一的一架商业电梯,这些商店集中的梅坞到观井一带,成了福州著名的商业区,不仅白天人流不断,夜晚也灯火通明,车来人往,一派琼花玉岛的繁华景象。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由于台江六个码头的建成启用,才动摇了仓山的商贸和航运中心地位。
这一时期仓山的人口也在10年间从15000多人剧增到56000多人,而且华夷杂处。建起了许多各种风格的领事馆、洋行、教堂、医院、学校、私人住宅别墅,英式建筑有英国领事馆、海关办公楼、汇丰银行等,罗马凯旋门式有英华书院鹤龄楼、陶淑女子学堂,哥特式有天安堂、石厝堂、泛船浦天主堂等、东欧风格有俄国领事馆等,由于广东籍买办商人多,也出现了广式建筑如九如坊、陶园、广东公学、广东会馆等。还有规模宏大中西合璧富丽堂皇、造型优美的私立华南文理学院主楼,是福建现存不可多得的近代优秀建筑。私人住宅多以庐、园、舍、山馆、里坊命名。出现了许多中西结合的住宅建筑。1879年美国传教士在天安堂斜对面江边建小型自来水供应站,这是福州最早的自来水厂,后来发展成福州南区水厂。
资本主义列强对福州侵略瓦解了原来的农业自然经济,使仓山成为福州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同时外国的宗教、文化也在不断渗透扩张,外国宗教组织在仓山建立了11座教堂,8所教会学校和塔亭医院、马高爱医院等,以后又向城里发展格致书院、协和医院等。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和文化宗教渗透,客观上刺激培养了福州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旧的传统思想观念,使福州仓山成为福建辛亥革命的大本营,也培养了一批爱国进步的现代资产阶级革命者、实业家和知识分子以及新中国的科技精英,开中国近代风气之先。如严复、黄乃棠、林森、林斯琛、蔡人奇、刘元栋、郑祖荫、林之夏、侯德榜、陈岱孙、沈元、陈景润等等。至今仓山仍然是以福建师大为中心的各类学校最多、水平最高的福州教育中心区。仓山区的近现代的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对福州市乃至全国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和贡献。
三十年代后期商贸航运中心向台江区转移。解放初期仓山区工业仍有强劲的发展,1956年还有福州造纸厂、火柴厂、茶厂、福建木材厂和一批中小企业,工业年产值近6000万元,占全市之半,工商税收754万元、占全市40%。上述工厂大多集中在港头一带。解放后,这里的主干道被命名为工业路(现为工农路)。五十年代末福州改变经济布局,由港口为中心转向以铁路为中心,台江区工业形成规模,命名为新“工业路”。海关、银行、外贸等都迁往鼓楼区,仓山被规划为文化区。仓山区经济发展几乎沉寂近半个世纪。
近年来我市提出“东进南扩”的发展规划,福泉高速公路通车,汽车城、科技园等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在仓山落户,三县洲、六桥等桥梁通车及即将建成,这是仓山区难得的空前机遇。建议仓山区也要重视“西部开发”,如上渡以西到湾边还是一大片旧区,应把一些项目引进来,开发引进时应注意环境和文化保护,合理布局。仓山区为闽江分流所环抱,周边是福州市、闽侯县及下游各县人口密集、工商航运繁荣带及农牧渔基地,环境保护事关重大,排污不达标的决不可引进。不要只往东南稠密市区挤,城乡建设要高瞻远瞩,注意保护文化古迹,要盘活文化资产,开发文化资源,使之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德育教育的生动教材。要象鼓浪屿、青岛、上海外滩那样注意保护成为“万国建筑博览会”。应看到无数的文化资产,可以成为旅游观光业无污染可永续利用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磨刀不误砍柴工,要学会弹钢琴,奏出一部优美动听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