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人称戏院为戏园。前清时福州没有戏园,光绪末才出现兼营性的戏园,即在茶楼、酒馆兼设舞台演戏。
南台苍霞洲的“广聚楼”(后改为“广裕楼”)是当时福州规模最大、最早的一个。它以供应酒菜为主,内部建有戏台,演戏不断。戏台前摆许多四方桌,一桌六人,三面坐人,靠台前这一面不坐人。每面两人,客人可以边饮酒、吃菜,边看戏。戏资在入座时交纳,还有一个规定,凡洋人和妓女看戏要加倍收费,洋人看戏不多,不会计较;妓女戏资由游客代付,更不成问题。
“广聚楼”最这初称“茶园”。据说乾隆末年因“国丧”,禁止饮酒演戏。茶馆、戏园阳奉阴专家,改称“茶园”。该楼戏台面积相当大,民国初年又仿照日本转动舞台的形式改建,台下有小水池,可以布置水幕,是当时福州最先进的一个舞台。
继“广聚楼”之后,福州相继出现“都会楼”、“广福楼”、“陶陶怪”、“别有天”、“虎婆宫”、“广陆楼”、“铿古”等戏园,都是兼营性质的。
辛亥革命后,福州始建立专业性戏院。先后有瀛洲、大舞台、三山座、大新、乐舞台、大世界、游艺、新世界、三山、南华、天华、大中华等戏园。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南台南公园召开庆祝会,园中“桑柘馆”、“望海楼”均作为戏园。1921年,有“闽剧梅兰芳”之称的郑奕奏在“新世界”戏园主演《杜十娘》时,舞台上还使用真船与真水作道具。
戏园在演出前贴出海报。最初的海报出现在戏园建成之后。海报是在阔约一尺的红色棉纸上,用毛笔写下当日或当晚所演剧目,张贴在南台、城里或仓山。后来逐渐改用木刻或石印。开始列有演员名单,俗称“戏榜单”。其中详列每一剧目演员名字,并根据角色的主次和演员的身份排列名次。没有剧情说明,若是初演的新戏,有时始开列重要回目。戏榜单由戏园派人张贴在大街闹市一些大店铺的门口,这叫“贴戏榜”。
其次是“挂幕仔”,即在戏园门口,修了立体宣传栏式的“幕仔”(小布景),把戏中重点舞台场景缩小,通过马达转动,配合灯光和活动纸扎人物,很有感染力。
再者是“迎戏牌”,戏牌是用竹制的架子,缝上白布,尔后,用彩色纸写明剧目和演出地点,贴在白布上,由戏园老板雇几个人扛起戏牌,抬着“幕仔”,穿街走巷,敲锣打鼓。有的还奏半堂“十番”,以吸引观众。有时只叫一个人扛着小戏牌,摇着铜铃,四处宣传。甚至,还在戏园演出快结束时,悬牌预告下场戏码。
过去戏园座位分为池座、正座、楼座、边座四等,无编号。观众争先恐后占据座位,有的干脆看完日场,仍留在园内接着夜戏,以占好位。当时,凡未成年者皆可免票,军警半价优侍。还有一种“跟随票”,票价一角至二角,凡仆役随主人入场者均购此票。
池座每隔数位,摆一茶几,上放茶具。服务员负责泡茶,递热毛巾,请观众喝茶、擦脸。早年戏园内秩序较乱,戏园里有卖瓜子、香烟的叫卖声:“瓜子烟仔!”还有沏茶,有时楼上的小孩往楼下撒尿,楼下的观众被浇湿了,那一场吵斗是免不了的,最突出的是甩热毛巾,服务员把十多条毛巾用开水一浇,拧干后撒上花露水,动作十分麻利地从这个角落甩到那个角落,不过这实在影响看戏。当时,演戏一半时,就暂停收票,无票者补票,越等者加钱。在戏演到最后一场时,就把门打开,自由进出,有人就混进戏园看戏,叫“看戏尾”。闽剧旦角泰斗郑奕奏演出时装戏《新茶花》、《孤儿血》时,只要门一开,看“戏尾”的一拥而上,秩序就无法控制,只好在“戏尾”再卖一次几个铜板的站票。这是郑奕奏上演时装戏时才有的新鲜事。
过去戏园大门两侧往往贴一副对联,或在舞台抱柱上刻有对联。这些对联阐发戏理,颇有趣味。如福州茶亭庵戏台对联:“南北两途往来凭解喝,古今一样善恶看下场。”其意是一边品茗,一边看戏。有的戏园对联,还劝观众看戏时要文明礼貌。如:“看不真莫吵请问前头高见者,站得住便罢须留余地后来人。”
福州市共有剧场或影剧院35家。建国前,先后起建的有福州大罗天戏院、南华剧场、东街口文艺戏院、天华戏院、三山戏园等;建国后,先后建起了光荣剧场、中心影剧院、人民剧场(省属)、仓山影剧院、南公园影剧院、文艺影剧院、福州大戏院(省属)、凤凰影剧院;新世纪后新建的有省芳华剧院、省闽剧艺术中心、福州闽剧院(剧场)。现将知名剧场列举数家,以作谈助。
福州大罗天戏院。地址在福州市台江区中选路。民国四年(1915年),由福州华来参行和咸康药栈两家股东集资建成,专供闽剧演出。民国十八年(1929年)被火焚毁。旋经重建,取名大乐舞台。后扩大至其他文艺形式,仿上海例,改名大世界。抗日战争前,曾为闽剧艺人活动中心;抗战期间,为闽剧艺员公会会址。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戏院毁于台风,公会派艺人陈春轩、黄荫雾与两家原股东磋商,三家联营,重新修建,改名大罗天戏院。1952年因放映电影,引起火灾,戏院被烧毁。
南华剧场。始建于民国五年(1916年),以刘贤枢为首合资建造,当时为无声电影院。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为剧场,主要演出闽剧。著名戏班“旧赛乐”、“新国风”都曾在该场演出过。剧场虽建于小巷(南街黄巷),而历久不衰。1979年,话剧《泪血樱花》在该场连演54场,上座率达98%以上,突破了福州市历史上话剧在一个剧场连演场次的最高纪录。1986年拆建,改为福州市歌舞剧院院部。
东街口文艺戏院。约民国十八年(1929年)建立,系建筑学家林徽因设计,为1949年前福州最大的剧场,当时有“设备装潢全省第一”之称。多演闽剧,有时也放映电影,演话剧、歌舞及外来剧种。抗战胜利后,看白戏之风很盛,演戏耗费大,且易滋事,故专演电影,忍痛将戏台拆除。1950年,改为八一剧场(今改建为肯德基店)。
天华戏院。位于福州台江路中心。1935年兴建戏园,砖木结构,约1000个座位。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祭台,翌年正月初一开台,首场为闽班乐大观演出《济公大破猩猩关》。由于戏园地处台江路中心,商旅云集,无论寒暑风雨,观众经常爆满。戏台下有水池,“福州之梅博士”林芝芳,曾在该剧场演出《陈靖姑》,“祈雨”一场,翻开戏台板,现机关幕景,台上下了“真雨”。十年动乱,剧场一度改为“天华曲艺场”。1978年,重新开始演出戏剧。1994年,舞台提升,并辟新的观众厅,设座位413个。今已改建他用。
光荣剧场。于1953年建成,以演闽剧为主。上世纪50至60年代,演出空前繁荣,尤其是1959年慰问前线三军前后,全国各剧种的著名剧团云集福州,多在该场演出。1994年率先将舞台整体提升,改辟二楼为新观众厅,座位600个,设单人座及少量双人座。
人民剧场。位于福州城内东街口。1954年竣工。观众厅面积1019平方米,设观众位1150个。附属演员宿舍、休息室、化妆间、道具间、布景间。以及办公室、票房、食堂。台前乐池可容纳40人乐队。建场以来,担负省属剧团及中央和省内外文艺团体的演出任务。先后接待过中国京剧院、上海越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等国家级文艺团体及国外艺术团体。在此演出的表演艺术家有梅兰芳、袁世海、郭兰英、黄瑞娟、袁雪芬等。
仓山影剧院。地处解放大桥南端、烟台山公园旁。1956年开始营业,观众座位977个。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曾在此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陈毅、郭沫若、胡耀邦等中央首长都在此观看过演出。
福州大戏院。地址在五四路212号,1985年12月开业,原名台湾大戏院,1991年改用现名。是全省第一家庭院式戏院。戏院观众厅设有1300个软座,曾接待过美国哈特福德芭蕾舞团、俄罗斯国立小白桦歌舞团、中国东方歌舞团、总政歌舞团等国内外大型文艺演出团体。2002年改建,2003年8月26日上午,举行竣工剪彩仪式。当晚献演戏曲交响乐晚会。改建后,新开放的主剧场有905个座位。剧场内新增设升降乐池、咖啡吧及色裹寄存处。剧场外拥有三千平方米开放式停车场、洗车厅等。可承接不同类型的歌剧、戏剧、音乐、舞蹈等文艺演出以及电影放映。面貌焕然一新。剧院以典雅的钢琴式艺术新姿重新矗立于五四路,是五四路商贸圈内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芳华剧院。位于福州市白马北路省芳华越剧团内。剧场内部共分上下两层,拥有700多个座位,配有中央空调,完善的音响设备和灯光设备。舞台上还装置36道电动吊杆和升降乐池,能满足不同类型演出和会议的需要。后台一楼设有贵宾室、二楼设有宽敞的化妆间、三楼设有小型会议室,为各类演出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设施。
闽剧艺术中心。位于福州市五四路省实验闽剧院内。建设面积为4390平方米,演出大厅约2000平方米,拥有400多位观众席。可定期举行闽剧传统剧目演出及各种艺术形式的表演、音乐会等,也可以为兄弟院团,外地艺术团体提供各种会议、演出、活动的场所。
台江中心剧场。位于福州市台江区中亭街嘉和苑福州闽剧院内,拥有600位观众席,配有中央空调,设有化妆间,以演闽剧为主。荣获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的福建省闽侯县闽剧团演出的《红豆缘》,曾在此剧场演出;福州闽剧院演出的《王茂生进酒》曾获福建省第23届戏剧会演多项奖,亦在此剧场演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