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风流道山亭
2010-07-1904-25-20来源:福州地情网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以龙图阁大学士的官衔,任福州军州事兼福建兵马钤辖,在此期间,为福州乌山的道山亭作记,题名《道山亭记》。文以亭丽,亭以文传,这“亭”和“记”闻名遐迩,永留后世。

  道山亭在乌山西岗,居高临下,可纵览城内景物。900多年过去了,《道山亭记》中所述的福州城内河港交错,“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以及寺庙众多的景观早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风格各异、多姿多彩的高楼,纵横交错、宽阔平坦的马路;各种中外车辆,车水马龙,行人熙熙攘攘,往来如织。惟“城中之三山”——于山、乌山、屏山,仍然“鼎趾立”;“巨丽相矜”的古建筑仍然保存得相当完好;道山亭几经修葺,焕然一新,仍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游览胜地。

  曾巩,字子固,江西南丰人,《宋史·曾巩传》记载,他“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又载:“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昏嫁,一出其力。”其道德文章,跃然纸上。

  作为宋代古文运动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巩力主为文必须“明道宗唐”,并以其灿若珠玑的佳作,饮誉文坛。《宋史》评论他“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源《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因而对后代的辞章家影响很大。《明史·文苑传》称,唐宋派领袖人物王慎中“已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王慎中还直言不讳:“学马迁莫如欧,学班固莫如曾”。(《与道原弟书》)可见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立。

  宋神宗派曾巩到福州,是令其镇压乡民的所谓“暴乱”。曾巩请辞不准,于熙宁(1077年)八月九日到福州上任,时年59岁。在此之前,朝廷已派重兵进剿,乡民武装隐伏在剑州(今南平市)的将乐县深山里活动。有人主张“斩尽杀绝,根除”,曾巩认为乡民“暴乱”事出饥旱,加之苛捐杂税,致使民不聊生,所谓“暴乱”是迫不得已,决定派员安抚,终于化解了矛盾。其时福州的治安混乱,曾巩精心治理,市井很快恢复了往日的繁荣。事后,曾巩在《福州上执政书》中写道:“自冬至春,远近皆定,亭无枹鼓之警,里有家室之乐……,市粟……,减价十七。”在《福州奏乞在京主判闲慢曹局或近京一便郡状》中,曾巩又报告了到任数月后福建各地发生的变化:“山海安识,千里晏然,里阁相安,粟米丰羡。”这一切,虽与他的政治韬略有关,但勤政爱民乃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根本。

  在福建期间,曾巩改革吏治,致力于惩治贪污腐败。当时寺庙拥有大量田产,上层僧侣贿赂官府,以求职求利;曾巩宣布废除寺庙住持由官府延聘的制度;改为各寺庙自行选举,并查处了两所与官府狼狈为奸的寺庙,从而肃请了这一流弊。对把民田挂名寺庙,企图逃税的不法豪绅与僧侣,曾巩下令逮捕法办,既保证了国家税收,又减轻了乡民的负担。宋代的福州官府虽然不设“职田”,但乡民每年田园收入要按比例上交,有关官员的这项年收入也达三四十万两银,曾巩认为这是与民争利,予以废除。这一系列的重大改革,旨在为民造福,因而深得好评。后人在乌山西麓建有南丰祠,纪念曾巩的业绩。

  曾巩是著名的文学家,在福建任职虽然只有一年零一个月,而且公务繁杂,案牍劳形,却写了16篇文章和36首诗。《夜出过利涉门》一诗,描述了福建混乱局面平息和社会治安稳定之后市面的繁荣景象,也流露出自己的欣慰之情。诗云:“纱笼挂竹照斜桥,覆观翠飞入斗杓。人在画船犹未睡,满堤明月一溪潮。”福州利涉门就是唐罗城南门,在今之安泰桥北,其时城门外护城河两岸歌楼酒馆林立,与烟柳云桥交相辉映,丝竹管弦,舞袖歌声,盈盈在耳,一派升平气象。

  福州的元宵节有观灯赏花的习俗,城内张灯结彩,曾巩乐而忘返。年青人骑马结队观灯,倜傥潇洒,他虽是六旬老丈,也为之欣喜,不禁吟道:“金鞍驰骋属儿曹,夜半喧阗意气豪。明日满街流水远,华灯人望众星高。风吹玉露穿花急,人近朱栏送目劳。自笑心低逐年少,只寻前事拣霜毛。”福州寒食节的“惟有市亭沽酒客,俚歌声到日西斜”,清明节的“家家卖酒”,曾巩都倍感兴趣,在他的诗中纷呈异彩。

  当然,独在异乡,兄弟星散,无法侍奉在京的80高龄老母,曾巩心中难免产生眷眷的思亲之情,福建当时还是边远险辟之地,身世飘零的感伤情绪也时时浮上心头。他再上辞呈,请求奉养老母。但是,他以百姓的利益为重,希望能多为他们做实事、做好事,所以在等待朝令期间,京城传来政局变化的好消息,他仍思潮起伏,激动不已,作《新旧书报京师盛闻治声》一首:“逢知孤宦无材术,谁道京师有政声。默坐海边何计是,白头亲在凤凰城。”不久,他改知明州(今宁波市),一年之后,终于回到了母亲的身旁。

  《道山亭记》对福州城邑、山川、交通诸情况作了详细的描述,布局伟丽,物我相融,字字灿然。道山亭原为郡守程师孟于熙宁三年(1070年)所建,并题名镌于岩崖。《道山亭记》由书法家林希书,勒于碑,可惜后来亭圮碑没。今之道山亭为六角双檐亭,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四方游客。乌山自古就是福州的游览胜地,有天章台、霹雳岩、天香台、天台桥等36奇,又有石林园、天秀岩、清泠台诸胜,全山景物参差错落,浓荫覆盖,曲折幽深,富有诗情画意。只有如此的名山,如此的胜景,如此的古亭,才能产生如此声名远播、流传千古的雄文《道山亭记》。

  《宋史·曾巩传》载:“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按世人的愿望,文名显赫的曾巩应当留在京城辅佐朝政。但从另一方面论,曾巩长期外放,才能在祖国各地留下丰硕的文学创作成果,也才能在当时边远落后的福州诸多名山胜景中,写下千古风流的绝妙一笔。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