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晓望
老福州是从水中成长起来的城市,闽越王无诸时代的冶城位于屏山脚下,其时在城隍庙以南,都是一片汪洋,所以,古代有“闽在海中”一说。以后,“沉东京,浮福建”,人类的活动造成福州城向南发展,至少在唐代,三坊七巷已经成为陆地,并成为城市的中心。不过,那时的福州三面都是水,东面是东湖,西面是西湖,南面是南湖。汉初的东冶港,位于福州东部的东湖。前些年,在福州北部的冶山脚下发掘出巨大的木块,看其形状,应是大船的构建,但有许多人不相信,因为,冶山位于福州之东北,而闽江在福州之南,大船怎么可能跑到冶山来呢?若是知道冶山之畔曾是福州的海港,对这个问题就不难回答了。
四通八达的河港造福于福州,使福州成为一座真正的“有福之城”。福州南通闽江,闽江下游是海,早在汉代初年,当福州名为“东冶”的时候,东冶港就是中国东南著名的海港,《汉书》记载东冶人曾经到过日本、台湾、越南等地贸易,他们从海外带来无数的财宝,使福州城日益繁荣。福州的上游,闽江像一把扇子,将支流伸展于闽西北山区,这些支流都是贸易的通道,无数的山区特产顺流而下,运到福州出售,福州的商品也被运往上游。因此,在福州城外的闽江边上,有上航与下航的地名。闽江上的仓山得名于盐仓,自唐宋以来,生产于海边的食盐被运到仓山积贮,然转运上游各县出售。山海商品都在福州交换,这是福州建城两千年以来繁荣不衰的原因。
古代福州三大湖之间,有无数的河港相连,所以,当时的福州是一座真正的水城,乘着小船,可以周游福州全城。如宋代大文学家曾巩所说:“其城内外皆涂(道路),旁有沟,沟通潮汐。”这是说,当时福州城内外的道路之旁都有水沟,这些水沟很宽,可以通行船只。无数的水沟构成密如蛛网的水道。古代福州城的道路大都以鹅卵石铺成,最多当中有一道青石铺成的石道。这种道路,只适宜挑担步行,你可能会想,为什么古人不修平路?他们怎么运输货物?这是因为,福州城内水网密布,稍重一点的货物都可用船运输。由于受海潮的影响,福州的河流潮落时河面高于海面,闽江之水顺流入海,潮涨之时,海面高于河面,大海压迫闽江之水倒灌,福州的河流也上涨,“潮上百川皆倒行”。海潮上涨时,船只可以顺潮而上,顺闽江支流进入福州城;当海潮退去时,船只又可以顺潮退出福州城,无论来去,都是顺流。当时的福州地方官为了发展交通,都很注意修水道。为了方便船只通行,福州河沟上的桥梁都是拱行的,有的桥梁拱度很大,行人过桥像是翻过一个小山坡。不过,拱型高了,便于桥下的船只通行。福州城内拱型桥梁多,说明城市管理者主要考虑船只的通行,就像今天的城市管理者主要考虑车辆运行而将道路不断扩大一样。
在没有汽车与火车的古代,船只是最好的运输工具。在水都福州生活的人们,一日也离不开船只。曾巩记载福州大户人家,“舟载者昼夜属其门庭”。当年福州三坊七巷的大户人家都备有船只,这些船只不分日夜运来各种消费品,就停靠在各家各户的门庭。上世纪五十年代,福建师大的学者在闽清调查,发现许多地契上署名的买家是“福州某衙”,例如“福州林衙”、“福州陈衙”等等,这说明福州的大户人家多在闽清、永福等城市买田。明清时期的福州是一个缺粮的城市,市民的食粮主要来自闽北与广东、浙江等省份,有时发洪水,上游的船只无法东下,或是海风不顺,外省船只无法到来,福州城内的粮价必会增长。所以,三坊七巷的大户人家为了保证粮食供应,都会在周边县区买田。每当秋收季节,闽清、永福(永泰)等县的佃户就会将粮食装船,运到福州主人家交租,顺便在主人家住几时,然后采购城内的商品,用船载回老家。这样看来,其实当年闽清等地的农民也希望福州人到家乡买田,因为,这可使他们建立与城市的关系,有利于商品出售。河水不仅给福州人带来粮食,也给他们带来其他商品,所以,古代诗人咏福州:“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潮回画楫三千只”,可以想像,这是一幅如诗如画的长卷。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福州城扩建时,未能注意水道的维护,许多地方的水塘被填实,水道断绝,一到雨天便泛滥成灾;更令人烦恼的是:各单位都将下水道接通河沟,造成福州水道污染不堪。其后,人们认识到水道在福州城市中的重要性,在治理污染的同时,在福州西部设立水泵,将上游闽江水抽入福州河道,于是,清清河水重又回到三坊七巷,让人感到水都福州的芳馨。
今天的福州已经是一座以陆路交通为主的城市,可是我要说,如果你要体会三坊七巷的美丽,一定要看福州的水系。河道傍古榕连成的绿阴之路与古桥周边的历史遗迹,无不让人留连忘返。如果你是诗人,散步在这些景区,一首首诗歌自然从心中喷涌而出;如果你不是诗人,体会一下心中的热潮吧,那是诗情画意在叩响你的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