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桥亭桥
清周亮工《闽小记》云:“桥上架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闽地多雨,欲便于憩足者,两檐下类覆以木板,深辄数尺,俯栏有致,游目无余。”作为琼河七桥之一,二桥亭桥是福州市区内保存至今惟一建有风雨亭的木构古桥。据《闽都记》:“仓前桥,近常丰仓,南北二桥,有亭其上”,故桥如其名,是桥亦是亭。桥位于文儒坊的大光里西口、仓前街与通湖路之间,跨罗城大濠,东北、西南走向,长9.8米、宽3.2米、跨度4.1米。桥梁由12根木柱架成,桥上造亭式桥屋。始建年代不详,1986年重修一次,1992年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桥很朴素,无雕梁画栋的修饰,亦不见名人题刻。尽管亭柱栏杆色泽尚新,桥面木板也被水泥替代,但简约的穿斗式构架、柔美的卷棚顶和直率单纯、力擎脊梁的8根亭柱,都透着苍老古朴。风过处,河畔大树便向古桥频频点头致意;短窄的石板则静卧在河埠头,仿佛还等待人家前来浣衣濯足。蓝天、红桥、碧树及其灰黑的枝桠在河面上漾开“苍烟巷陌青榕老”的梦境,依稀是水乡的绰约风情。
每座桥都承载有一些故事,故事也无一例外地渲染了桥的风貌。民国时期,桥头有风味独佳之“阿焕鸭面”店驰名全城,通称“二桥亭面”,二桥亭遂成标志性建筑。据传1949年8月17日凌晨,时任国民政府福建省主席的朱绍良乘飞机撤往台湾时,还特地到二桥亭桥吃了碗鸭面。从兹一别,几时能再尝到这个味?朱先生心里大约也不无怆然吧。而今,“阿焕鸭面”香味已沓,古桥犹在,像一位耄耋老人,相伴千年不涸的流水,惯看车水马龙,长久守护着一方土地。从大光里巷口回望,二桥亭桥的正面像汉字的“介”字,屋脊如翼、木柱屹立,正是风雨中的托庇处、怀思古之情者的慰藉。
听雨斋
雨是空灵、岑寂、迷蒙的意象代表,四时听雨,素来是文人墨客的雅事,至于“留得残荷听雨声”、“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之类,乃为听雨而创设的珠联璧合之物境。在文儒坊大光里24号,幽谧的小巷深处,便有这样一个供名流俊彦集会并挥洒才情的“听雨斋”。
该处本是一座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花园式住宅,始建于乾隆年间,园内花厅亭阁、假山雪洞、鱼池锦鲤、芭蕉花树一应俱全。曾一度荒废。俟光绪间,陈衍、林纾、郑孝胥、王寿昌等诗人常雅集于此,填词作诗,唱和酬答。“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的黄梅时节,在园中细聆雨打芭蕉、雨线落池的节奏,由雨声品味入痴,引发诗思,实堪长日遣怀。为不负斯园斯景,诗人们集资加以重修,并赋予“听雨斋”的诗意之名。至20世纪50年代,园内诸景仍为原状。“文化大革命”中,花厅被改作住房,芭蕉等花木均被砍毁,“听雨斋”匾额也被移至今丰井营2号的门墙上。匾额灰塑黑字,由岁寒居士陈培锟题写,匾额下方还有两方他的款印。陈培锟(1877-1964),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民国代省长、省财政厅厅长,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任福建省文史馆馆长。其“翰林字”(即馆阁体)书法冠绝一时。可惜,匾额现已剥落风化,听雨斋内也仅余一方面积100多平方米的鱼池与池边一座听雨阁。阁作六角,宝珠攒顶、飞檐如燕,临水一面挑出美人靠。想像彼时在此坐憩的诗人,目随流水,耳听雨滴,沁心湿润皆化作传世佳句。而门外雨巷,也有一个结着丁香般愁怨的姑娘,撑着油纸伞,轻轻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