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民富才能国强
2010-11-1904-40-09来源:郭琳

2010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中非常引人注目的是四个"更加":"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这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民富”——走共同富裕道路,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

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是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参与,如果我们的奋斗目的不是为了人民的富裕幸福,那么,奋斗的目的何在?又怎么能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要求大大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我们已具备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举世瞩目。中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迅速上升,我国实现了年均增长超过9%的世界少有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同期增长3%的速度,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增加到2009年的33.5万亿元。2008年,中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成为紧随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财政收入经济体。我们还有2.6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虽然,我们的人均GDP只有3600美元,世界排名仍在100名左右,但在现有条件下改善民生的潜力仍很大。

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抓住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样,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万众一心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在过去的30年里,尽管中国的经济大部分时间都在高速增长,创造了所谓的“中国奇迹”,然而,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未能同步提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年均保持了9%以上的增长率,在过去的5年间,财政收入增长一直保持在20%以上,可是,百姓收入增长没有那么快。中国百姓虽然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但显然是不够的。1992年,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为68.8%,2007年只有52.3%,16年下降了16%;与此同时,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则从1980年的17%下降到2007年的11.32%。这说明,劳动者分得的份额越来越少。国际上衡量贫富差距的通用标准是基尼系数,早在2004年,我国基尼系数就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2010年,我国这一系数更达到了0.47。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并未使人民公平地享有发展成果。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10%的富裕家庭的财产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而10%贫困家庭的财产只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1.4%,如果国家富裕了,而社会的大多数人没有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没有真正实现“民富”,或造成社会“贫富差距”的持续拉大,结果就会消解社会信任、消解社会凝聚力,使国家失去向心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但面临的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等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不少。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出口导向是主要拉动力之一。近年来我国外汇顺差比较大,欧美国家意见不小;世界金融危机,西方国家购买力降低,我出口订单减少,出口下降,我GDP 增长也受到不小的影响。由于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经济形势仍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外需市场再次恶化的可能,因此要依靠拉动内需的方式,才能继续保持中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拉动内需,建立鼓励消费的长效机制,就必须解决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就必须提高居民的收入,让老百姓富裕起来。

目前,我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 我国多数居民参与分配的能力低下,相应的后续消费力则更弱。要化解这种改革阻力,只有从源头上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增加社会公共开支,解除居民面临的居高不下的房价和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后顾之忧,提高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藏富于民,才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民是国之本,民富而后才能国强。民富虽然不必然等于国强,但民不富国家必然不强;。只有在普遍民富基础上的强大,才是根本性的强大。

管仲说:“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反观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朝代,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到康乾盛世,无不是采用了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

一个成熟的国家,必然是一个“民富国强”的国家。只有人民真正过上富裕的日子,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也才能让我国真正成为一个强国!过去有一种说法“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把国比作大河,民比作小河,严格说来,这个比喻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任何一条大河,都是由无数条小河汇成的。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的小河、支流源源不断地汇入,才有长江黄河的滔滔不绝,奔流到海不复回。所以应该说,"小河没水大河干,小河有水大河满"。从这个客观规律看,以人为本,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民富国才能强。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