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将文化发展从社会发展中分离出来,把“推进文化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党的建设同等提出,是文化发展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大幅提升、作用明显增强、特点更加突出的表现。
1、《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指出:推进文化创新。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地方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厦的基础。作为资料性文献,也要适应信息社会,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建立方志网站就是对地方志文化的一种创新,也是在新时期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的产物。曾有论者云,地方志和京剧、中医药等一样,具有农业社会的特质,这些精神产品要适应时代的社会需要,必须进行革命。应该说,这样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在后工业时代,连迪斯科、流行音乐这些工业社会的产物,也会被更新、改造,更遑论地方志了。让古老的地方志插上信息时代的翅膀,这是孕育于农业社会的地方志必须走的一条路,否则真会如悲观论者所担心的,地方志会有被其他形式的产品替代,甚至消失的可能。方志网站的建设、发展、完善和推广,能让古老的地方志事业插上信息化的翅膀,焕发出全新的生命,让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加快各领域信息化建设。
《地方志工作条例》第十六条也作出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应当积极开拓社会用志途径,可以通过建设资料库、网站等方式,加强地方志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应该看到,信息化建设为地方志发展迎来“第二个春天”提供了最好的机遇和平台。提高地方志工作的社会认知度、群众的参与度,提高编纂的质量和效率,都有赖于信息化的广泛使用,方志网站是一个必需的保证。同时信息化也给地方志事业的发展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福州地情网站的建成它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熟悉地方志,进而关心、支持我市地方志事业。
目前福州市地情网,站内全文数据库资料达到5400余万字,其中,市情资料库8部1134.8万字,区县(市)情资料库13部2182.3万字,专志数据库6部269.6万字,部门志数据库1部36万字,年鉴数据库11部1166.9万字,旧志点校本数据库7部454.4万字,福州史志18期171万字。福州地情网从6月底改版至今网访问量达44.5万,站内资料均可通过百度、google等各大搜索引擎查找,通过CNZZ数据专家显示,被访问最多的还是全文数据库中的各类志书和年鉴内容、来访地区分布详情看有美国、日本、新加坡、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同时也应看到我市的地情资料全文数据库建设与外省市地方志资料全文数据库建设、网站功能和模块上相比较还有相当差距,山东、江苏、上海等省市地情资料全文数据库均以亿来计算。为了缩短与外省市地方志网站的距离,今后可把我市各部门已编纂出版的65部的部门志、专业志、厂志、校志扫描成双层PDF格式对地情网站现有全文数据库进行扩充和加强,更好的提高方志地情网站服务社会的功能和效益。
3、《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指出:加快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以提升文化的软实力及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
为了让方志信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今后省地方志委将对全省方志系统网站实施网站群建设,纳入到统一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全省方志网站将使用统一的全文数据库系统,今后在全文数据库建设上志书与年鉴浏览时分左右两边,左边为书籍的目录,右边为该节点正文的浏览模式以方便读者阅读。其次,支持常用页面阅读功能,如:放大、缩小;普通用户只有查阅原文的权限,不能对志书进行页面复制和原文下载,从而保护志书的版权。第三,网站针对不同权限的用户可输出多种浏览方式,包括以章节为最小单位的可复制、不可复制的页面输出以方便不同权限的读者进行浏览阅读,同时读者也可通过全文数据库的搜索引擎,对库内海量数据进行检索方便读者查阅。
我市地情网站融入福建省地情资料库建设大发展,搭上全省地方志网站群建设这一快车,必将把我市地情网站建设成为让全世界认识福州的“百科全书”,是了解福州、研究福州的又一重要窗口,是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强做大省会中心城市对外交流与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和纽带。是发掘地方历史文化内涵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独特载体,是史志工作为现实服务的重要途径,是为各级、各部门领导决策提供权威性的参考,为社会各界提供优质的咨询服务,也为招商引资提供“桥梁”和“纽带”。福州地情网将成为地方志事业发展又好又快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