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学习体会
2010-12-0305-08-37来源:郭进绍

  为什么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中我们可以反思以下四点。

  一是投入结构太粗放。主要依赖物质资源的投入推动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这是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在金融危机之后,土地、劳动力、环境成本都在上升,利润空间受到挤压,所以我国经济处于回调期,也就是调结构,加快优胜劣汰,这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危机冲击下,外需骤降,内需回调,同时暴露出产能过剩等问题。

  二是内需结构不协调。投资消费关系失衡,问题在于不是消费自身增长太慢,而是投资增长太快,经济增长也太快。经济增长快于消费增长意味着收入分配格局出了问题,发展的成果没有更普遍、更公平地被全民分享。但客观地说,中国的消费是全世界同期增长最快的,我们的问题就是相对于增长更快的投资和GDP速度,消费增速相对较慢。

  三是收入分配结构失衡。发展成果的共享程度不够,这是导致内需结构失调的重要原因,如果我们在这方面没有大决心、大动作,内需结构不协调的问题还将进一步恶化。现在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再分配当中所占的比重低于政府和企业的比重,工资收入增长低于企业利润增长,这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结构都出现了比较大的失衡。要解决这个问题,“十二五”期间应当有一些措施,比如工资增长要与企业收益提高同步,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增长同步。

  四是出口增长太粗放。附加值低,结构不合理,国际分工地位低下,能耗高、排放大,这是我国出口增长粗放的集中表现。关于出口的问题,不在于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而是中国的出口太粗放了。中国出口价值占世界比重低,加工贸易对拉动国外GDP的贡献远远大于国内,加工贸易的大部分增加值是在国外实现的。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这里涵盖了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三个结构性转变,第一个转变是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第二个转变是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转向一、二、三产协同拉动,第三个转变是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的消耗转向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二是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三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第一次做这样的概括,过去我们讲发展方式、增长方式的转变一般不落到改善民生上来,特别是讲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时候与改善民生的联系比较少。现在我们讲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中包括收入分配要更加公平,让老百姓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而衡量转变发展方式成功不成功、成效大还是小的一个根本标准就是看民生保障和改善的状况。

  四是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其中包括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只是中国的能源结构是以化石能源为主,70%是煤炭,现在让我国减少碳排放的绝对量,就我国的能源结构以及我国的发展阶段而言,是根本做不到的。怎样通过主动转变发展方式创造属于中国自己的经验,既符合我们的国情,又能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五是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这五点坚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条脉络,比十七大提出的三个转变又有了新的进展,体现了突出重点、攻坚克难,跨越危机、引领未来,协调发展、惠民利民,强化动力、助推转型的特点。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