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边消失的福州老建筑 八十五载“亨得利”家归何处
2011-05-1911-43-24来源:
[[p align=center]][[image1]][[/p]]

一九二九年八一七路街景,右边挂圆钟的就是亨得利最早的店(选自《福建近代民生地理》)

[[p align=center]][[image2]][[/p]]

1957年扩建前的福州东街口,左边建筑为亨得利老大楼

[[p align=center]][[image3]][[/p]]

杨北钊摄当年亨得利的装修,在福州算是最气派的。

[[p align=center]][[image4]][[/p]]

转眼间,亨得利在商海沉浮了85载时光。

1925年,花巷南面,一家新商店开业。门面上,悬挂着一架特大的圆形挂钟,店内职工个个西装革履,洋气十足,这就是福州亨得利钟表店。转眼间,亨得利在商海沉浮了85载时光。近日,关于这家老店即将让位于福州地铁建设的消息不胫而走,这几天,不断有顾客踩着吱呀作响的木头楼梯,上到亨得利二楼,开口问:“这儿建地铁,亨得利搬哪去?”店内的职工很迷茫,回想当年盛况,许多老亨得利人都有些感伤。他们说,店拆了不要紧,老字号没了,这些钟表维修师傅散了,以后可没地方找了。

门上大钟,福州标准时间

今年54岁的黄少平是福州亨得利的修表师傅。他父亲黄依银一生都在亨得利修表。他打从6岁起,就跟着父亲在店里玩,成年以后也在亨得利工作,直到现在。

黄少平说,亨得利店号,是德国人于清朝末年在上海创立的。后来,除上海总行和上海分店外,还在北京、广州、福州、厦门等13个大中城市设立分店,故有“总行上海大马路,分行开设十四家”的说法。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福州分店与上海总行脱钩,勉强支撑到福州解放。1956年,亨得利成为公私合营企业。

上个世纪60年代,亨得利搬家了,搬到如今大洋百货再往南的一家店面。门上有一口大钟,直径有洗澡盆那么大。这口钟15天就要上一次发条,时间非常精准,称为福州的标准时间。谁家的钟表停了,都要上这里来对一对。

63岁的“老福州”唐希还记得,小时候,他去东街口,妈妈让他去看时间。他走进亨得利一看,蒙了,到处都挂满了钟,到底要看哪个时间?妈妈指着店门口那口大钟说,以后就看这口最大的钟。

半夜排队,只为买块表

“文革” 亨得利又一次中,搬家,搬到了现址:八一七北路127号,东百正对面。1976年,恢复了“亨得利”老名号。

黄少平说,上世纪70年代末,结婚要备“三大件”,也就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加上收音机,称为“三大一响”,那样结婚才算体面。当时,“上海牌”手表一块125元,而一块进口的“梅花牌”自动手表,要308元。当时,一个人的工资才30多元,要不吃不喝10个月,才能买上一块进口手表。亨得利是老牌钟表专卖店,自然成为福州买表的第一选择。

而那个年代物资匮乏,手表都是凭“批条”购买。为了买上一块手表结婚,大家都是削尖了脑袋找关系,走后门,就为了拿到一张“手表票”。有时候供应没那么紧张了,亨得利会提前贴出公告,说明天免票卖一批表。结果,前一天半夜就有人来排队。

外资合营,福州首现卷闸门

上世纪80年代,福州流传一句话“不到西铁城,枉到福州城”。西铁城说的就是亨得利。1980年12月,福州亨得利与日本西铁城有限公司联营,成立了福州首家进口钟表维修服务中心。装修时髦的亨得利也成为外地人来榕的必去之处。

“开业那天,卷闸门一拉,外面人山人海。”亨得利郑建清经理回忆说,1980年,他刚到亨得利工作,12月中旬,西铁城开业,他负责维持秩序。当时人多得都快把专柜给推倒了。因为是合资,香港师傅特地来榕负责装修,装了卷闸门。在此之前,福州街头店面哪有什么卷闸门,都是木板门。木板背后写好编号,按编号一块块插好。亨得利门上的大钟也换成了西铁城的时钟。当年亨得利的装修,在福州算是最气派的。

郑建清说,西铁城专柜还在福州首设导购员,导购员竞争上岗,选了公司最漂亮的员工,穿着西铁城西装制服,别提有多神气了。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亨得利还创下了一年营业额超千万元的销售奇迹。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华侨来榕探亲,都慕名把外地修不好的手表带来,让亨得利的老师傅修。

说起这些,郑建清神采飞扬。而对于亨得利的未来,他有说不出的惆怅。

(本文来源:东南网)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