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三山
2011-06-1704-20-46来源:

文/潭山居士

福州地名歌谣“三山藏,三山见,三山看不见”自明代中期始,就有人著书记载了,并广泛在民间流传,成为福州民俗的典故。明万历41年(1613年)《福州府志》和当年何乔远著《闽书》中都提到。何者为藏?何者为看不见?却没有很具体的统一述明。到清代《闽杂记》以及林枫著《榕城考古略》诸书中也谈到并有过记载,但都把冶山列九山之外,把灵芝山分为灵山和芝山同列九山之内。

笔者经过考察,认为“三山藏,三山见,三山看不见”所指的九山分别为:1、三山藏者,即罗山、冶山和闽山。罗山位于法海寺内、冶山位于城都城皇庙背、闽山位于今光禄坊旧省法院宿舍内,又名玉尺山;2、三山见者,即屏山、乌山和于山。屏山又名越王山,乌山又名乌石山,于山又名九仙山;3、三山看不见者,即钟山、灵芝山和丁戊山。

钟山,位于达明路达明路小学(此地原为大中寺,民国年间被火毁;大中寺巷现仅留门牌一号的民居一处,其它有关旧建筑物不存了)内的小学操场南边与尚方顶(地名,现为华大印刷厂)阰邻处。钟山,山者石也,有较大的石头存之,福州民间俗称“东灵两钟”即指此。灵芝山,位于鼓东路开元寺内和龙山路25号27号29号三栋旧民居内;丁戊山,位于东津太路大觉寺内,寺庙就建在丁戊山上。

总之,九山即罗山、冶山、闽山为藏;屏山、乌山、于山为见;钟山、灵芝山、丁戊山为看不见。福州晚报曾经刊载《三山藏,三山见,三山看不见,三山藏,三山好,三山没处找》一文,也没有明确说清楚这九山。而且晚报上所附的三张照片,第二张说明词把“灵山”写到法海寺围墙内,笔者认为不准确。同时,该文把灵山与芝山分为两个山来定论也值得大家共同探讨。笔者认为灵山和芝山实为一体,笔者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开元寺内铁佛殿坐是芝,为灵芝之帽冠,殿下有口古井,其水源与七星井一脉相通,七星井(井大路北)与现今龙山饭店,龙山路25号、27号、29号三栋民居背山体石头一脉相承,与开元寺铁佛殿下的山体石头连成一体,由高至低,由粗至细,到七星井终了,其形洽似灵芝之颈,根即为“灵”。因此统称灵芝山符合情理,也符合地理、风水。

此外,笔者认为黄启权先生在福州晚报上发表的《三山藏中不可无冶山》的意见是正确的。自唐末王审知入闽,北宋封其闽王,在冶山始建“王城”,冶山实质上就人为的被“藏”起来了。一般游人,文人墨客难以入内,难以知晓其概貌和山形景物,不能被列为“玩”之地,故“九山”未将其列入,可以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去理解。

以上所述仅为个人见解,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