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文是根据沈辉宗的回忆资料整理的。沈辉宗(1826-1893),船政大臣沈葆桢的四弟,字笃初,清咸丰九年(1859年)举人,大挑二等同知衔,历长汀、龙溪县学教谕,后调任船政学堂求是局任教、后学堂管理委员,据说以六品顶戴入主船政学堂。
此文是根据沈辉宗的回忆资料整理的。沈辉宗(1826-1893),船政大臣沈葆桢的四弟,字笃初,清咸丰九年(1859年)举人,大挑二等同知衔,历长汀、龙溪县学教谕,后调任船政学堂求是局任教、后学堂管理委员,据说以六品顶戴入主船政学堂。
选址婴脰山 马尾天后宫原不在婴脰山,而在江畔。福建船政本想就原址扩建,因当地人反对,其后台是闽浙总督吴棠和巡抚李福泰。他们以降低厘金税和放宽厘金规则“市恩于民”,民众看重“实惠”,听信他们,以风水为借口,群起告状。告状的内容还有当地民众不满船政所聘的外员入宫;也有说船政是以“兵”为主,乡民是以“和”为贵等。
于是,沈葆桢与弟弟辉宗商议了几套方案。经与众人商量后,决定天后宫建在婴脰山。这样,船政衙门正北面的山上“建天后宫一所,以期镇慑,以申祈祷”。
添建魁星阁 在天后宫修建时特地增加了魁星阁,表示船政学堂同科举一样,“学历”是官方认可的;并鼓励学子用心攻读。沈葆桢曾说:船政学堂是“船政之街亭”,可见一斑。魁星,为中国古代读书士子的守护神,它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一至第四颗星。明代以五经(诗、书、易、礼、春秋)取士,第一名叫“经魁”。“魁”为“首”之意。乡试中,每科前五名必须分别是某一经的经魁,故称“五经魁”,简称“五魁”。科举发榜时,中榜的人名字上都点一点红,象征被魁星点中,故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之说。古代读书人崇拜五文昌,包括文昌帝君,文衡帝君(关公)、孚佑帝君(吕洞宾)、魁星和朱衣五位。过去试馆、会馆里,为纪念魁星爷,都奉魁星像;马尾船政天后宫建造魁星阁,正是重教兴文思想的体现。
妈祖开光 船政妈祖开光有天后宫妈祖开光和船上妈祖开光两类,两者有区别。天后宫的妈祖是从莆田祖庭分灵的。其时由城门入,入前船政派武员由莆入榕,沿途人换轿不停;至城门沈家两兄弟接抬,两人皆穿朝服、朝靴,沿途是山路,故抬至宫内,脚痛不已。妈祖像抬入宫庙后,安于宝座,众人退出,只留下道士闭门做法事。道童环列殿外回廊执旗,殿内道士诵经声不绝于耳。吉时至,开光典礼开始。典礼进行中,执事揭下妈祖像红绸时,空中彩云忽现龙形。众人点檀香于炉中,向妈祖礼拜。
其后是上匾,皇帝御赐匾为蓝底金字。下面搭人梯,将匾举高,匾刚放好,连日阴雨突然云破天开,阳光照在匾上,光芒万丈,殿内丝竹齐鸣。人们都说:妈祖真有灵。
接着向道长授印。道长此前已沐浴更衣,斋戒五日。他步上台行三遍天罡步,在香案前拜倒,口中念念有词。沈葆桢和莆田道长分别向道长授寿山石印与檀香木印,道长一一拜印。
其间,殿内与戏台依次由渔家女献舞。抬像入殿是五更正,此时已日上三竿。当日为夏至(1868年6月21日),宫外热浪滚滚,宫内亦热气升腾,但众人并没有半滴汗,皆奇之。接着,八佾舞起,舞后便息。
船上的妈祖事前列于宫中,开光后,由船长、船副抬着,沿宫内绕三圈,方行上船。
不论天后宫的神像,还是船上的神像,迎神、上船时都有华盖、仪仗、锣鼓诸物,华盖必为九层,而且必备乐队。
春秋祭祀 祭祀为春秋两祭。春祭是诸船自备口猪,以黑猪或花猪事先杀好,把内脏取出,置抬具上;后渐变为诸船出银,由宫里统一安排人手购猪、杀猪。
秋祭三牲之备与春祭相同,五供亦列。祭具鼎、簋、豆、鬲诸具皆备,有一定的数,如鼎九、簋八,其它诸物同比。
祭祀时,参祭者控制在百人以内。台下排五列,每列十三人;台上分成三块,两边块是四行四列,中间块三人成品字形。中间为首献沈葆桢,右为亚献沈辉宗,左为陪献。百人皆着长衫;台上加马褂,左右两块为红底金字布褂,中块三人中陪献与亚献为红底金字锦褂,沈葆桢穿着御赏黄马褂。
祭祀开始,仪轨同莆田祖庭,八佾必备,钟磬齐鸣,行三跪九叩礼。
首献时,执事将盛牛尾之托盘捧与沈葆桢,他接后捧盘叩首;之后将盘交执事,端到桌上。亚献接着,捧猪尾托盘叩首。陪献最后。献过之后,三人献酒,爵分金、银、铜,三人一起叩首,执事排队,分前后将酒端入。
而后,沈葆桢宣读祭文。开光时的祭文是用金线编成的宋锦,春秋祭的祭文内为白练外为黄缎,读完后将祭文放入香炉焚化。至此,方为礼毕。
(本文来源:福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