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台话古 宋代的南台市及沙合桥
2011-08-1804-08-41来源:

摘要:两宋期间,福州城市仍在向南发展,南门外的茶亭逐步露出水面,福州平原的陆地渐渐向南台靠近。不过,两地之间还有宽达三里多的水路。由于南台在福州的地位重要,宋天圣年间,福州官员章频在南台设置“临津馆”,在馆的西南,还盖了一座合沙亭。

[[p align=center]][[image1]][[/p]]

南台市及沙合桥

两宋期间,福州城市仍在向南发展,南门外的茶亭逐步露出水面,福州平原的陆地渐渐向南台靠近。不过,两地之间还有宽达三里多的水路。由于南台在福州的地位重要,宋天圣年间,福州官员章频在南台设置“临津馆”,在馆的西南,还盖了一座合沙亭。“合沙”之名起源于福州的民谣:“南台沙合,河口路通,先出状元,后出相公。”这是因为,福州往南要越过多条河流,行走不便,所以,当地民众编了这条民谣,盼望福州城南的陆地早日和南台连在一起,并预言这会使福州出现状元和宰相。由于民谣的流行,宋初吴越国在福州建夹城,将其南门称为合沙门,其位置在今茶亭一带。合沙亭与福州南部的合沙门遥遥相望,反映了福州民众的理想。

为了方便福州与南台之间的交通,宋朝还在南台与福州之间盖了一座浮桥,取名为沙合桥。《三山志》记载:“浮桥,由郡直上南台,有江广三里,扬澜浩渺,涉者病之。元祐以来,江沙频合,港疏为二,中成楞严洲。八年癸酉七月,郡人王秘监祖道为守,相其南北,造舟为梁。北港五百尺,用舟二十,号合沙北桥;南港三千五百尺,用舟百,号南桥。衡梁板其上,翼以扶栏,广丈有二尺,中穹为二门,以便行舟。左右维以大藤缆,以挽直桥路于南北。中岸植石柱十有八而系之,以备癡风涨水之患,糜金钱千万,一出于施者。明年,绍圣元年甲戌十月成。以其余钱三千九百缗,分给负郭三县僧寺,以为本钱,俾岁取息,以待缺敝修造。十一月落成,自为文记之。寻又为屋以覆缆柱,架亭于其侧,以憩行者。”这里讲到的浮桥,分为二段,北段即为南台与福州南门之间的合沙北桥,长度约五百尺,约合150米。可见,当时南门陆地与南台之间的河水颇宽。而其南段长达三千五百尺的大桥,即为后日白龙江上的万寿桥。陆游《渡浮桥至南台》:“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此诗可见南台浮桥的雄伟。

宋代南台是全省的盐仓所在地。当时福建的食盐由官府专卖,官方规定海边各盐场生产的食盐统一运到南台官方的仓库,然后由官府指定的商人运销闽江上游。由于这一原因,南台贮藏盐巴的仓库不少,《三山志》记载:“国初,转运司置仓南台,储福清、长乐等县盐。”“其旁置场,听民自市焉”。宋代食盐专卖利润很高,食盐在南台转运,给当地带来极大的利益。不过,北宋后期朝廷让商人承包食盐买卖,盐商都到盐场直接购盐,南台的食盐买卖因而衰落。新的盐商在南台岛上的仓山设置私人盐仓,造成仓山商业的兴起,这也是仓山之所以被命名为“仓山”的原因。话说回来,南台的商业不止是食盐,各类杂货都汇聚于此,所以,南台山麓的市场还是十分繁荣的。朱翌《题水云亭刘升道福唐所居》:“沙合南台会有期,沙边筑屋俯清漪。宋香陈紫丹成后,渭绿湘斑族盛时。”这首诗表明南台民居的环境十分优美。其时,南台已经有许多人定居。福建转运司曾上奏:“盐仓在城南十里,有一二千家,接连城内。”琢磨这句话,可知当时设置盐仓的南台新丰市十分繁荣,有近两千户人家,其商铺相连,一直连到福州城内。也就是说,宋代的福州南郊商业圈已经粗具规模,其商店始于新丰市,经过小桥、茶亭、洋头,一直连到福州的南门兜。李弥逊的《蝶恋花·福州横山阁》一词写他在横山之上看到的景色:“百叠青山江一缕,十里人家,路绕南台去。”这句词看来是写实,没有夸张。

由于南台的商业发达、地位重要,宋朝在这里设置了许多管理机构。“惟抽木场附临津馆,后凡抽木,七分变转以归经制,此主焉;三分入河,以备州用修造”。如前文所述,临津馆是宋朝设于南台的一座建筑,抽木场在其旁边,其作用是对过往的木商抽税;宋朝还在这里设置“窑务”,“务在南台,主造砖瓦,凡官有修筑营缮,命流役人充作”。又有船场,“场在南台,旧盐仓之东”。其时,官府还让南台的盐丁负责福州南郊的治安,南台的重要性于此可见。

(本文来源:福州晚报)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