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看榕城考古 南台细说古事
2011-08-1804-34-54来源:

摘要:唐五代以后,福建的开发速度加快。福州城向南扩展,唐末罗城的城墙已经到了南门兜,宋代的夹城更是到了茶亭。夹城之南则是一片水域。当时福州三面环水,西面是著名的西湖,东侧是东湖,南侧是南湖。夹城之南,是一片汪洋和沼泽,不利于行走。当时福州人去南方主要是走福州东南角的水门,即水部门。

[[p align=center]][[image1]][[/p]]

南台说古

唐五代以后,福建的开发速度加快。福州城向南扩展,唐末罗城的城墙已经到了南门兜,宋代的夹城更是到了茶亭。夹城之南则是一片水域。当时福州三面环水,西面是著名的西湖,东侧是东湖,南侧是南湖。夹城之南,是一片汪洋和沼泽,不利于行走。当时福州人去南方主要是走福州东南角的水门,即水部门。水部门的河流连接福州城内外,是福州的主要交通要道。在这里可以坐船出水门到南湖,然后从南湖的水道向南,一直到南台。这条水道弯弯曲曲,当时有三十六弯之说。五代时期的文献记载,梁王朱全忠封王审知为闽王,其使者翁承赞到福建后也是乘船南下,在钓龙台举行敕封大礼,晋升王审知为闽王。而后翁承赞乘船进入水部门,城外河水进入水部门之后,一路向北,一路向西到安泰桥一带,当时安泰桥是福州最繁盛的地方,“唐天复初为罗城南关,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阴榕叶中出”。闽王就是在安泰桥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翁承赞离开福州也是乘船从安泰桥出发,然后经水部门出城,再从水道抵达南台新市堤。这一段历史故事告诉我们,当时的南台仍是福州南门外的主要交通枢纽。不过,这时的南台仍然是江中孤岛,四面白水茫茫,只有靠南的地方因河沙堆积,形成一片陆地。由于船舶经常经过此地,许多村民拿着各类商品到此地出售,于是,南台南面的陆地形成了新丰市。翁承赞辞别王审知时,王审知一路送行。翁承赞《册封闽王还朝于新丰市堤饯别》诗:“登庸楼上方停乐,新市堤边又举杯。正是离情伤远别,忽闻台旨许重来。此时暂与交亲好,今日还将简册回。争得长房犹在世,缩教地近钓龙台。”从翁承赞的诗中可以知道,新丰市就在钓龙台之下江边的河堤上,它应是各地商品运销福州必经的一个转运站,所以形成了市场。清代林枫的《榕城考古略》认为新丰市即为后日的新街。

福州自古海上交通发达,从南台出发的船只北上江南与山东沿海,南下岭南区域,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内海贸易通道。唐代因在交州境内有军事行动,特意在福建组织船队,载数千石粮食供应交州的唐军。唐末,因淮南区域落入对闽国有敌意的吴国统治之下,闽王审知为了发展与中原政权的关系,每年都派船探索北方航道,到山东半岛的港口登陆,然后向中原朝廷进贡。

唐代的南台港也引来了许多海外客人。薛能的《送福建李大夫》一诗云:“船到城添外国人”,反映了福州与海外通商的情况。宋代的《三山志》写道:“伪闽时蛮舶至福州城下”。此处的“伪闽”是指五代时期的王氏闽王政权,蛮舶是指外国船只。又据考古发现的唐元和年间的冯审《球场山亭记》,其残文有:“……迩,海夷日窟,风俗时不恒,人物有……”福州学者认为:这说明有不少海外来人住在福州,乃至福州风俗受影响。福州人出外经商的也很多,黄滔的《贾客》一诗咏道:“大舟有深利,沧海无浅波,利深波也深,君意竟如何?鲸鲵齿上路,何如少经过?”可见,这是一些敢于冒险的海商。

福州输入的海外商品远销国内市场。《全唐文》有这样一条史料:“郭常者,饶人,业医。居饶中,以直德信。饶江其南,导自闽,颇通商外夷波斯、安息之货。国人有转估于饶者,病且亟,历请他医莫能治,请常为诊。曰:病可去也。估曰:诚能生我,我酬钱五十万。”

这一记载说明三个问题:第一是饶江,即今信江,是南通福建的商道。通过这条通道,波斯、安息之货由闽入赣。第二,当时有身怀巨资的“转估者”,即从事贩运贸易的大商贾,一次有能力支付五十万钱!第三,唐时福建即有波斯来的大贾和商品。唐末王审知任威武军节度使,起用张睦“领榷货务。睦抢攘之际,雍容下士,招来蛮裔商贾。敛不加暴,而国用日以富饶”。这都说明福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来自海外的商客进入福州,都要经过南台,唐末名诗人韩偓在南台吟诗:“无那愁肠日九回,强抒怀抱立高台。中华地向城边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四序春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离宫紫气生冠冕,试望扶桑病眼开。”其中“中华地向城边尽,外国云从岛上来”一句,便体现了南台与海外世界的联系。

来源:福州晚报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