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岱的“十三太保”端砚
2011-10-2403-46-32来源:
[[p align=center]][[image1]][[/p]]

■曾晶 文/图

砚台是中国传统文房用具,因其质地坚固,传百世而不朽,被历代文人列为珍玩藏品之选。从唐代起,广东端溪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南部的洮砚和河南洛阳的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尤以端砚为首。端砚上的纹彩和石眼是在长期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天作之美。端砚的纹彩有青花、鱼脑冻、蕉叶白、玫瑰紫、胭脂火捺、猪肝紫、冰纹、翡翠等,文人雅士穷其辞藻,把端砚形容得花团锦簇。端砚的石眼名目甚多,如鹤哥眼、鸡翁眼、猫儿眼、鸭鸽眼、绿豆眼等;总体上可将其分为活眼、死眼和泪眼三类,以活眼尤其晕层愈多愈青碧且直径逾1厘米者为极佳,死眼居其次,再下为泪眼,但泪眼尤胜无眼。

福州市博物馆的展厅内,有一方“十三太保”端砚,长20厘米,宽14厘米,厚2.5厘米。为老坑端石。砚首刻云纹,左侧雕一腾龙,气势非凡,中间一云形水池,内饰云纹,雕工精细,古朴大方。砚面有共六个活眼,底座八个活眼,极为珍贵。后堂阴刻文字:“毋倚多目内视则明,景吕尊兄属,梅叟”。这方砚原为福州著名学者何振岱所有,“梅叟”乃他晚年自号。

何振岱 (1867-1952),字梅生,号心与、觉庐、悦明,晚年自号梅叟,侯官县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举人。民国4年(1915年)福建巡按使陈世英重修《西湖志》,受聘为总纂。次年,又参加《福建通志》编纂工作,其中的《艺文》和《列传》多由何振岱执笔。民国 25年(1936年)后赋闲在家,以诗文自遣,多有佳作。抗战中福州沦陷,日军曾想聘他为顾问,被严词拒绝。何振岱原先与郑孝胥交情甚厚,对于郑孝胥的诗赞叹不已。自郑孝胥任职伪满后,即与之断绝往来,并将来往书信和诗文全部烧掉。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褒奖抗战期间坚贞不屈人士,振岱列福州首位。

这方十三太保端砚所刻之龙、云纹饰十分精细,且气势磅礴,有如何振岱的一身正气,见证了何振岱与诗学相伴的一生。

(本文来自:福州新闻网)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