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浦城县有个贫儒邝继聪来福州应乡试,由于盘缠有限,便在贡院西边的僻巷里小客栈住下。有一天傍晚,下了一阵大雨,他住的房间有几处漏雨,只好将店里水桶、面桶、脚桶搬来盛雨水,直忙到下半夜才入睡。
翌晨,东方发白,继聪被“溪水上街”的喊声吵醒了,急亡起床穿衣,只见洪水已淹没了门前的大街。距离店前五、六尺左右的洪流中,有一大群妈蚁正向店边泅来,已有不少蚂蚁被洪水卷走。眼看一群蚂蚁顷刻之间将被洪水吞没,他急中生智,连忙进店内取出一竹竿,朝向蚁群的地方放下,一只只蚂蚁绝处逢生,很快地爬上竹竿获得生存了。
当时科举制度,每三年的秋季,朝廷派出正副主考宫,在各省城举行一次乡试,谓之“秋闱”,录取的弥为“举人”。秋闱完毕,主考官初阅考卷,认为继聪的文章可列为魁首,即“解元”,乃举人之首。可是第二次认真重阅一下,发现其中有一个“天”字少写一横,变成“大”字,按当时考试制度规定,文章中凡有一字写错了就不得录取。因此,主考官只好将这份考卷放在不录取之列。
入夜,主考官辗转难眠,始终认为邝继聪的文章字字珠玑,胜人一筹,如果仅为这一横之差而落选,实属可惜。因而,主考官披衣挑灯,第三次再细阅邝的考卷。发现那个“大”字却又变为一个“天”字。他把考卷拿近细看一看,原来是一群小蚂蚁在“大”字上头叠了一横,故变成“天”字。主考官马上把蚂蚁抹去,仍把考卷放在不录取一边,
次晨,主考官一起床后又拿起邝继聪的考卷,出乎意外地蚂蚁又将“大”字补成为“天”字。为此,便找继聪来查问,继聪就把洪水中救蚂蚁的情况从实禀报。主考官认为邝生不仅文章好,而且心地好,既然蚂蚁报恩替他补“天”,那么这个“大”字就不作错字,于是把继聪录取为举人。
春闱乃明代在京城举行的会试。邝继聪进京会试,得中第一名进士,状元及第,官授闽浙巡检使,钦赐返乡祭祖。他到洪山桥码头后,记起蚂蚁补天之事,就独自一人上岸,改装前往小客栈想去看蚂蚁,可是,找来找去却不见一只蚂蚁,不久,闽县知县前来叩见,禀道:“巡检使大人,此店陋小,不宜大人留宿,请大人到县衙安歇。”继聪心想当初若无此店,那有我今天富贵荣华呢?便回答说:“贵县之言差矣,自古道,灯笼虽大无斤两,秤锤虽小压千斤,大小安能定功过?须知此地能补天,本院今日就住此店,请贵县回衙理事。”知县碰了钉,回见道台、知府,知府问他,可知巡检使大人住在何处?可是,知县从来未曾走过这一条小巷,就信口答道:大人现住“能补天”。并带路前往。从此,“能补天”的故事和地名流传至今。
(本文来源:福州地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