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东街口,素有“榕城窗口”之称。既是八闽都会的中心,又是目前福州最繁华的地区。它西起杨桥路口,东到东街,东街口到东街这一带,唐朝名为左通衢,宋代称凤池坊。它的南北向,今天叫做八一七北路。但北向过去是双门楼,称为宣政街,南向昔称南街。
现在,东街口北面的榕城酒家和南街冰厅,与对面的新华书店计划发行部之间,便是昔日的“双门楼”旧址。双门楼是五代闽龙启元年闽王王鏻所建的。一直保存到1920年春扩建南街时才被拆除。
双门楼,又称狮子楼,原名镇闽台,又叫做龟头门。开闽王王审知的次子王延钧于后梁长兴四年正月即帝位,国号大闽,改元龙启,他自己也更名为“鏻”。把福州改为长乐府。为了使福州人民归投他,大兴土木,建筑镇闽台,这就是双门楼的由来。
传说:双门楼楼前发生过地崩,塌成一块如枯井。一生徒为好奇,竟下井探险,看到井内,有洞无水,闯入后,见有鹤发童颜、虬髯长须的老翁仰卧,在石床酣睡,石桌上放有冲天冠、龙袍与玉带,奇光异彩四射。生徒惊喜,竟把龙袍穿上,玉带捆腰,头戴冲天冠,便出洞上井,回到地面。这样一来,惊动了周围的人,大家议论纷纷,面面相觑。这时,有一长者说:“此井洞必龙住所,若待觉醒,势必生灾,诚恐全城老幼均有葬身鱼腹之虞。如今,宜速还其冠袍为上。”大家都觉得是这样,便催徒子再下井入洞,可是,生徒进洞久未上来,人们等不及,就赶运土石,填平枯井;又运巨石,安在枯井上,聘石匠凿成狮子形状,为镇守之意。
到了宋朝大中祥符年间,太守严辟疆取“汉孟尝守合浦,德政所感,去珠复还”之义,把双门楼更名为还珠门。
明朝成化十三年,双门楼遭火毁,六年后重建,仍复旧名为镇闽台。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七月初一日,妙巷发生火灾,双门楼与鼓楼同被焚。康熙二十年(1681年)总督姚启圣等发起重建,当时,才把双门楼定名为“狮子楼”。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因火烧都督署,布政司库吏周良耿起盖后,才把都督署前的二只石狮,分别排列在“狮子楼”两旁,因而,成为三狮,故福州有“三狮制五虎”之说,五虎指闽侯尚干的五虎山。
过去,杨庆琛的《还珠门》有:“谁制三狮当五虎,高悬片月照双门”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