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抛桥及其地名
2011-10-2404-28-02来源:
    杨桥路和达明路、南后街交汇处,坐落林觉民故居一侧的街亭附近,几棵老榕荫天,便是双抛桥所在。《福州市地名录》标明,桥向南通水流湾,过雅道巷,入衣锦坊;桥向北接虎节路,过府前巷,连八一七北路。
  桥名的来历,见于清代杨庆琛诗《双抛桥》所咏:“栏楯纵横间发苗,参差交互耸双桥,流从江海秋添浪,派合东南午会潮,种树有枝联雁齿,环渠如带接龙腰。奇踪可任频淤塞,疏浚何人利导遥?”。原来,双抛桥本名合潮桥,因东南两潮合流而名;与发苗桥纵横相接,俗称“双抛”,有“合潮流水河步”六字。据考:桥建于唐代天宝十二年(753年),历经数度修建,现存五道石栏、桥上有亭的建筑物,为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建的。所谓“会潮”指午时元帅庙河和白马河水合流。
  何以称为:双抛:呢?清代施鸿保的《闽杂记》记述“相传昔有王氏子与陶氏女相好,父母夺其志,月夜同投此桥下,故名。”而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乌塔与白塔》民间故事集,收了《双抛桥故事》,陈林两家男女爱情被刘家恶少迫害,双双落水,长成两株连理枝的榕树,尤增悲剧的氛围。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