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闽营改化民营
2011-10-2404-23-47来源:
    化民营,东从华侨大厦南侧通五四路,西折抵井大路,南北相连还有化民支巷和化民后巷。是民居密集的地域。
  化民营的地名,有一个历史衍变的过程。《榕城考古略》记载:庆城寺在狮桥北,东折临河,本是闽王王延曦旧宅。后晋天福七年(942年)舍为永隆金身罗汉院。忠懿王庙(今闽王祠)在寺之左,本王故宅,天福二年(937年)闽地入吴越,钱氏命即王故第,立庙祀之。可见,闽王时期,这一带原是王第大宅的所在,必须重兵把守,前后左右,辟为护营的驻地,称为“护闽营”,指保护闽王东府的营地。到了闽国灭亡之后,王府先后改为寺庙,驻防守卫的兵营取消,渐为民居。到清代初,这一带全被旗人“圈屋”集居,这些“八旗子弟”,无所事事,整天畜养画眉鸟玩耍,他们在家笼挂的是画眉,出门携带的是画眉,沿街进进出出,尽是画眉伴行。于是,这一带的护闽营俗称为“画眉营”,多少含有鄙视的意思。
  既然护闽营不复存在了,画眉营不便在书面上出现,巷名便谐声称为“化民营”了。化民营周边还有两条支巷,分为化民后巷和化民支巷,以示区别。其实,巷弄纵横,各有名称,不外都属于护闽营的范围。明代诗人曹学佺有咏:“一代兴亡地,惟存梵宇间”,多少反映了地名和闽国的沧桑。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