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榕台优势 打造坊巷品牌  加快发展福州文化创意产业
2011-11-2303-21-50来源:王小珍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创意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文化的繁荣对于信息时代来说,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着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最通俗的理解就是紧扣“文化”、“创意”、“产业”这三个词,首先必须有很深的文化基底做基础,其次必须有很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意,最后必须是前二者的基础理念跟各行各业的产业链接在一起。要懂得如何去运用文化的元素,如何将文化与创意,与产业链接在一起,这个产业未来所发展的经济产值是非常大的。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2010年《创意经济报告书》指出,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商品及服务出口总值由2002年2,670亿美元增加至2008年5,920亿美元,平均年增率达14%。

经济发展到最后,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运用文化的元素去创造出更大的产业链,这是一个思考逻辑和一个商业模式。进入21世纪以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先后对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大繁荣大发展作出重要论述。中共中央在制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还被赋予“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使命。近年来,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7%以上,比同期GDP增速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不仅高于传统产业的增长速度,而且还高于同为朝阳产业的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发展速度。2001年中国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数为145万多人,到2008年已达1200万人。

刚刚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福州作为海西省会中心城市,应当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敢为、能为、有为,发挥榕台优势,打造坊巷品牌,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第一,注重先行引导,完善工作机制,制定产业规划。

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应该起到的作用是: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宏观调控、加强监管,搭建政策的平台、融资的平台、公共技术的平台、人才的平台、交易的平台,全面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政府十分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文化部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中宣部、文化部发布《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等,媒体称2009年为中国“文创元年”。2011年5月福州市出台的《福州市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加大政策扶持,为文化创意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发展文化产业,政府必须先行先导,要通过设立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编制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出台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积极培育创意、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法律保障和文化氛围,鼓励各种社会资本投入到文化领域等措施,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要着眼于使每一个人的创意都受到鼓励,使每一个好的创意都有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机会,使每一个创业者都得到有利的制度保护和良好的政策扶持。

第二,重视创意人才,拓宽资金渠道,加大金融扶持。

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加工类人员较多,中高端人才特别是高端创意、营销、策划、管理等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结构比例中技术人员呈金字塔形结构排列导致技术尖端人才和电子商务多面手式复合型人才缺乏,存在人才结构性需求矛盾。

创意人才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制度的支持。我们现行的教育模式多以应试教育为主,不太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创意人才的脱颖而出。即使在高校,现行的以行政为中心的“官本位”管理体制,束缚了教师的创新、创意才华的发挥,培养创意人才的师资不足,也严重制约创意人才的培育。因此,我们一要大力弘扬科学创新精神,提倡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二要营造扎扎实实干实事的学术科研氛围;三要从精神上、社会地位上、激励机制上提供良好的创新、创意工作平台。同时还要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近年来,台湾出现大陆移民潮,越来越多的台湾文化创意产业人员来到大陆,其中相当多的选择到北京、上海,并将其优秀的创意、巨额的资金和丰富的运作管理经验一并带来,为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和完善。我们要充分发挥好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政策优势和榕台“五缘”优势,出台有利于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的新政策、新规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奖励创造的创新文化,把这类人才吸引、集聚到福州来。

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保障,资金的取得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至关重要的关键。目前各国政府大多采投、融资或补助等方式提供资金协助。我国诸多省市也纷纷成立相关基金挹注文创产业。如,北京市在2009年11月发布《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表示3年内将安排人民币3亿元作为“种子基金”,定向支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长久以来在文化跟市场这两个矛盾的极端,怎么样找到一个好的定位,怎么样能够既有文化,又有市场,这可能是一个内生的经济。

从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表现来看,无论从业企业数、产业的营业额、产值等都有所增长,但深入分析整体产业结构会发现,这些文化创意产企业的组织规模与资本结构都趋向零细,多数是独资或合伙的小型企业。这些企业虽有灵活的创意,但受限于规模,往往在短期内就遇到发展瓶颈,也欠缺进一步投资与创新、开发的能力,无法发挥“规模经济”与“范畴经济”的作用。因此,如何鼓励更多人才与资本投入创意产业、扩大产业规模,增加产品内容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甚而籍由“品牌化”策略提高附加价值,都是政府与民间急欲解决的当务之急。

第三,突出地域特色,立足创意创新,打造坊巷品牌。

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必须是科学、妥善地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创意的源头、母体,重视文化产业内容的质量和层次。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尊重,将对这座城市文化创意产业起到关键作用。饱含历史文化的建筑实体是一座城市的根基,这会给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很多的设计灵感,让设计师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中轴线上,基本保留唐宋坊巷格局,被称为“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保留着150多处明清古迹。“一个三坊七巷,半个中国近代史”,中国近现代历史重要节点大多与三坊七巷人物有直接关系,共有3个海军总长、10个尚书、10位总督、10位院士及151位进士在此居住过。2009年,三坊七巷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入选全国“十大名街”之首。

三坊七巷所包含的历史建筑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等极具区域特色的丰富文化形态,是福州的根之所系、脉之所存。我们要把三坊七巷传统文化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发展创意生活产业。创意生活产业是一个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又绝对离不开人对精神价值和文化品位提升的产业,产业范围涉及衣、食、住、行、育、乐等与生活相关产业。就拿文化旅游来说,其实旅游是最低的层次;第二个层次是领会意境,比如到塞外看天苍苍野茫茫这是一种意境;第三是缅怀古人,如果你对三坊七巷历史不了解,很多东西看了就没有感觉;第四个层次就是感悟哲理。我们要深度发掘饮食文化、工艺文化、家饰时尚和生活教育体验、特定文物体验等文化元素,随时要想怎么能够把三坊七巷文化的元素包括进去,利用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整合、提升传统产业,打造坊巷文化品牌,传播美的生活理念,使它真正能够让人家理解、欣赏和接受。

只有民族的、地域的才是世界的,如果我们模仿人家没有自己的特色,那文化产品就打不开国内外市场。因而,我们必须深度发掘、有效激活三坊七巷文化元素,利用新兴媒体业态加大对三坊七巷历史文化的宣传、演绎,进一步凸显区域文化的特质,打响坊巷品牌。要将“文化、创意、科技”三者进行深度结合,鼓励新的作品、新的创造、新的创意,由它们再衍生出各种艺术门类,从而成为一个产业链条。文化创意不是一个单独的行业,而是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紧密相关的,是基于文化、创意、营销和金融支持的一个系统产业链。

第四,发挥榕台优势,促进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作为海西中心城市的福州,未来如何打好三坊七巷文化品牌,发挥其与台湾千百年来延续不断的历史人文优势,透过各种机制、管道与力量,形成双赢格局,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三坊七巷有一处“台湾林”宅院旧址,位于今杨桥路东段南侧三友大厦、宏建大厦处,三座毗连,四面风火墙。前门在杨桥巷,后门在郎官巷。“台湾林”,顾名思义,这里沉淀着三坊七巷人与台湾的历史故事。

三坊七巷的杨桥巷林家(今为杨桥路),其核心人物是林尔康和林熊祥父子。林尔康字镜帆,是台湾首富“板桥林”的家族成员,其高祖父林应寅于清乾隆四十三年(778)东渡台湾淡水新庄,以教书为生,为“台湾板桥林”的始迁祖。曾祖父林平侯,经营盐业发财,捐官广西柳州知府,告老回台湾后,买下从淡水到宜兰的大片土地,年收租谷达数万石。祖父林国华于清咸丰三年(1853)迁台北板桥,开发板桥一带的荒山野岭,遂成巨富,大造园林,后称为“林本源花园”。至林尔康兄弟,凡二百多年,已历五世,聚族而居。被称为台湾板桥林氏,誉称为“台湾首富”。

甲午战争后,台湾割给日本,林尔康来到福州,在杨桥巷南侧建屋定居,主座为五间排大院,左右配以中西式花厅,人称“台湾林”。林尔康儿子林熊祥于抗日战争胜利后返回台湾,并于民国38年倡议编修《台湾通志》,晚年参与编修《中原文化与台湾》。杨桥巷另一位与台湾有着密切关系的是甘国宝,甘国宝曾两度当过台湾总兵,在台湾驻防了四年多,深受台湾人民爱戴。其故居位于文儒坊西端北侧旧28号、新64号,建于明末,清雍正、同治年间重修,文革被破坏。

还有宫巷沈家、郎官巷严家。沈葆桢故居位于宫巷26号(原11号),沈葆桢对捍卫台湾主权和开发台湾有着杰出贡献,受到台湾人民的尊敬和怀念,台湾安平炮台遗址被修成公园,并塑有沈葆桢塑像让人敬仰。严复故居位于郎官巷西段北侧旧16、17号,新20号。严复对台湾怀有深厚的感情,一是他的军旅生涯之始即曾跟随沈葆桢到台湾参加反对日本侵略台湾的斗争;二是他的三儿子严叔夏娶了台湾望族林尔康和陈宝琛妹妹陈芷芳的女儿林慕兰。严复孙女严停云,笔名华严,当代台湾著名女作家,出生、成长于此。她在《吾祖严复》、《郎官巷里的童年》等散文中,讲述她的郎官巷故居和她外婆的杨桥巷“台湾林”宅院。

台湾赫赫有名的总爷街原建设者是三坊七巷人——何勉。总爷街,位于台南市公园路台南公园对面,因台湾总镇署而得名。何勉,保卫台湾的名将,其三坊七巷故居位于光禄坊玉尺山房。这里原是座小山,山上建有一座法祥寺院。何勉先后两次戍台,守卫台湾七年,曾捐资建起台湾第一个正规的营盘城,台湾从此有了铁打的营盘……何勉儿子何思和,1772年出任台湾镇总兵,父子两代都为保卫台湾建功立业。台湾的《彰化县志》曾记下了这对令台湾人民永远怀念的福州父子,“父子两人皆任台湾镇总兵,惟此一对”。

重新梳理三坊七巷与台湾的历史情结,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出两岸产业合作的文化根基、创意源本。有了共同的文化基底做基础,创意就有了很好源头,如同文学作品是很多艺术门类的母体。接下来就是两岸如何共同创造机制和平台,将它们同行业、产业链接在一起了。比如说出土文物,它真正的价值在哪里?我们可能从历史学者、考古学者,能够看到它的整个历史资产的价值。除此之外,他还可能创造出什么样的产值?如果你知道怎么去应用一个文物元素的时候,你就可以将文化与创意、创新的理念相结合,运用这些文化基底创造性地跟创意跟产业链接在一起了。

加强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我们除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介自身文化元素和品牌外,还要特别注重吸收台湾的优势。海峡两岸市场规模、人力资源相距悬殊,我们拥有广大的内需市场,易于吸引国际关注。不过,台湾因具有自由的创作环境、开放的社会氛围、透明的资讯传播、发达的科技产业、活泼的地方文化,对于新事物接受度高,也造就了可观的文化创意人才。因此,未来如何运用双方优势,形成双赢格局,将是两岸深化合作的方向。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