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在宋代何以繁荣?得益于城里河道遍布
2012-03-0103-07-53来源:
原来是得益于城里河道遍布,坐船相当于现在走高速路
[[p align=center]][[image1]][[/p]]

福州水部门旧资料图

福州宋代西市一派繁荣景象,甚至出现了当时的“奢侈品”玻璃(详见本报昨日A7版)。昨日,福建省文史专家们论证认为,宋代福州城处于“黄金时代”,当时的繁荣与福州是座“水城”有关,城内遍布着相当于现在高速路般的河道,带来交通的便利,由此带动经济发展。而宋代福州城类似意大利威尼斯,内河河道能容许起码7吨重的大船通过。同时还配有码头、港口,甚至还有调蓄水流、管理船舶的水闸。
安泰河或有十多米宽“百货随潮船入市”
福建省文物局郑国珍局长说,现在安泰河看起来河面约5米宽,在唐朝时可不止。他推测,王审知所处的是冷兵器时代,福州城要能抵挡得住进攻,护城河宽度起码要比一般的梯子长。当时安泰河河面应该超过10米宽。
到了宋代,虽然没有文献资料记载安泰河的河道多宽,但诗人龙昌期写到,“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这说明宋朝安泰河边依旧能用船进行货运。
而根据民国时期的资料显示,安泰河水上运输发展到民国时期还很发达,可以乘潮通航6~7吨船只,沿河店家所需货物大都由店后的小道头上下,南后街木家具店所用木料亦扎排由此河运入。
由此他推断,在宋代安泰河可能还不止十米宽,能容纳载重超7吨的船往来。此外,公元1056年,蔡襄次在侯官、闽县、怀安三县兴修水利工程。他还在“乐游桥”(今晋安桥)向南北垂直方向挖河,把闽江与福州北郊的溪流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福州第一条贯穿城区和郊区的南北“大运河”。
城内设12座水闸都有专人管理
据考证,水路贯通后,城内往来的船只多了起来,为了便于管理通航,同时起到调蓄水流的作用,福州城内各个重要关口又设立了水闸。
福建省博物院副研究员高健斌说,根据《永乐大典方志辑佚》记载,宋代福州城内设有12座水闸,围绕着东湖和西湖分布。以此次发现的西市附近的金斗闸为例,高八尺二寸,长一丈四尺多。
宋代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30厘米,一丈大约有3米多。这意味着这座金斗闸高度超过2.5米,宽度超过4米。
此外,在当时这些水闸都有专人管理,根据《永乐大典》记载,平时归属于附近的寺庙看管,还配有官方设立的巡铺屋,西湖边上就设有一座,由四名士兵看守,每十天轮换一次。
新港、怀安村口都是古码头
福州城内的水路畅通后,配合着东、西二市的发展,码头、港口应运而生。福建省文史馆馆长卢美松说,虽然目前还没有更多的考古实物出土证明这一点,但可以从典籍上找根据,已经能确定两处宋代的码头。
一处位于现在农林大学背后的怀安村,这里是乌龙江与闽江的交界处,当时可以容纳上千只船舶停靠。当时南来北往的茶叶、中药材等货物都会在这里下船,或是通过陆路送往城内,或是转运出海。因为商贸繁荣,还特地在这里设立了怀安县衙署。
还有一处是现在的新港,据《三山志》记载,北宋起新港境内河口,就已成为福州内河的一个港口,并有造船的历史。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时,“凡百货舟载此入焉”,意思是载着货物的大船都在这里往来。因为商贸繁荣,官府还在此设“临河务”(相当于“市舶司”)。
设有水门可直接坐船出城
除了城内通航便利外,出福州城直接坐船也很方便。据考证,宋代福州城内还有至少2座水门,可以容许船只进出。
郑国珍说,在王审知修建罗城时代,就设立了两座水门,从现在的考古发现看,安泰河边的金斗门很可能就是水门。城门立于河道中,可容许船只通过。
到了宋代,水部门很可能也是一座水门。水部门又名水涉门,靠近“临河务”,直通出城归入闽江。根据一张晚清时期的明信片显示,当时这里仍能容纳船只通过,由此推断,宋代时水部门是福州城重要的水路出城口。
(东南快报)
相关报道:
“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 宋代福州城初现三山、两塔格局
郑国珍说,宋代福州城北至屏山,南到洗马桥一带,向西扩到大梦山一带,向东扩展到塔头。把于山、乌山都包了进来,初具三山、两塔的现代雏形。
宋外城的范围,可以说是远超汉冶城、晋子城,大约是唐罗城的两倍大。到了明清时期,福州的版图范围也仅是在宋外城基础上再做拓展。因此在福州建城史上,宋外城具有颠覆式的意义,这就得益于城内水路的发达。
城内水路交通的便利,相当于现在的三环,增强城区人口流动性,再加上南宋时期政权南移,大量中原人士入闽,原先的城区面积已经不能满足居住需求,因而向外拓展。
郑局长分析,交通的便利,城区的发展,又带来了经济的发展。
他说,福州西市的发现,再一次证明了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福州城以生产茶叶、布匹、饰品而著名,这些很可能就是东西两市里的贸易商品之一。
这些商品,当时也随着城内发达的水路交通,先是由货运头从城里被带到入海口,再改装到大船里,驶出福州港,有些被带到东南亚,有些则北上朝鲜半岛,换回了香料、药材、玻璃器以及白银。而这条路,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
而福州码头的发展,又依赖于唐宋时期城区内发达的水系奠定下的基础。因此,福州宋代西市的发现是一个重要的线索,为研究福州水路交通、港口经济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文来源:东南快报)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