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守张伯玉和榕城
2012-04-1110-32-06来源:
[[p align=center]][[image1]][[/p]]
■官桂铨
张伯玉,字公达,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庆历初年任吴郡从兼郡学教授,后以秘书丞知并州太谷县事,任上他勤政爱民,兴修水利。范仲淹赏识其才干,举能贤良方正。庆历六年(1046年)应诏中高选,皇祐年间官监察御史,因攻击宰相文彦傅,后感到在京不对劲,而出任太平州知州。
当时,大文学家曾巩为太平州司户,有一天,张伯玉对曾巩说:“我正在建造一座六经阁,请你为我写《六经阁记》。”曾巩一连写了几次稿,送给张伯玉审阅,他看后都不满意。于是,张伯玉自己动手写下了《六经阁记》,开头说:“六经阁者,诸子百家皆在焉,不书尊经也。”曾巩看后,自愧不如,十分钦佩,从此更加发奋学习,后来成了“唐宋八大家”之一。
至和年间,张伯玉为新定副职。嘉祐八年(1063年)四月,以度支郎中任越州知州,任上,他极为重视文化,大力兴办学校,越州文风很快得到改进。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四月,张伯玉为福州太守。福州进入夏天,酷热难耐,病人又多。张伯玉经过调查,认为福州的气候很适合榕树的生长,榕树树大叶茂,既可遮阴,空气又新鲜。于是,张伯玉发动百姓,每户都要种植榕树。榕树生长的速度很快,几年后,福州就出现了“绿阴满城,暑不张盖”的景象,绿化成绩马上凸显出来了。因此,福州有了“榕城”的别称。和张伯玉同时代的苏州人程师孟也任福州太守,看到福州榕树披阴,写诗云:“三楼相望枕城隅,临去犹栽木万株。试问国人来往处,不知曾忆使君无。”对张伯玉太守在福州广植榕树的成果备加称颂。(清郑方坤《全闽诗话》)治平四年(1067年)十月,张伯玉被罢官离开福州。不久,郑獬举荐,张伯玉知制诰,最后官至司封郎中。
张伯玉不但在做官方面很有政绩,在文学方面更有造诣,因此,民国年间纂修的《福建通志》和《建瓯县志》都将他列入《文苑传》中。张伯玉擅长诗歌创作,可以不假思索,一首首好诗便随之而出。他喜欢喝酒,饮完一百杯酒后,立马写下一百首诗,时人称他为“张百杯”、“张百篇”。张伯玉到福州前,在苏州看到李白写的《十咏诗》,非常佩服。不久,他在泉石间散步,看到一水清澈如镜,便询问当地百姓。百姓说:“这泉水名叫‘明月泉’。”张伯玉听后哈哈大笑,说:“李白当时不题此泉,就留给我写诗歌唱吧。”可见他十分自负。张伯玉约活了六七十岁,著有《蓬莱集》三卷,不传于世。
(本文来源:福州晚报)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