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
2012-04-2511-43-17来源:
[[p align=center]][[image1]][[/p]]
福州名果之一。明代,境内已栽培枇杷。清至民国时期,枇杷生产发展缓慢。1949年,境内栽培枇杷面积352亩,产量166.55吨。主要分布在福州市郊和闽侯县,50年代,枇杷生产逐步发展。1958年,全市栽培面积增至1347亩,产量达265.85吨。60年代,枇杷生产发展极不稳定。1973年起,福清、连江两地栽培面积均有较大发展,但栽培的多为地方品种。1976年,从福清太城农场实生树中选育出太城4号良种,5月上中旬成熟,果大、肉厚、单核、易剥皮、甜酸适度、品质上等。同年还引进长虹3号枇杷试种。品种的果实大小均匀,皮厚易剥,果肉质地细致,甜酸适度,单果重33.2克左右,可食率达72%。4月中下旬成熟,是鲜食和罐藏兼优的品种。1978年枇杷栽培面积发展到6811亩,产量399.75吨。1979年,福清太城4号枇杷良种获国家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1980年起相继从莆田、浙江等地引进大红袍、大钟、解放钟、梅花霞、夹脚、森尾、早生等优良品种。至1990年枇杷栽培面积发展到4.21万亩,产量3230吨,福清、连江、闽侯成为枇杷生产主产区,福清宏路太城建成千亩枇杷果带。1990年后,早钟六号枇杷开始在福州市较大面积推广。2000年,全市枇杷栽培面积4.52万亩,产量为1.96万吨。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