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专家为大家"八一八"福州古代书院那些好玩事
2012-05-0303-59-58来源:东南网

5404a6c479a51101966e12.jpg

古代的书院很有钱,古代书院的管理很严格,一天学生只能出门两次,旷课还得扣钱,查房比现在严格得多,由于招考竞争激烈,当时还有“高考移民”……

昨日,本报“人文鼓楼·发现档案”(相关新闻 细数福州四大省会书院 揭秘古人如何完成“学业” )在世界读书日为大家重现古时福州书院林立的“重学”之风后,不少读者对古时读书人在书院如何读书产生了好奇。为此记者又走访了多位文史专家,将古时福州人读书的好玩事为大家“八一八”(网络用词“聊一聊”)。

古代书院 不差钱

有官府拨巨资,还有学田能收租

在清代,书院大多是官办的,因此能够获得政府的支持。

这一点在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徐心希的《闽都书院》中得到证实。以鳌峰书院为例,雍正十一年,鳌峰书院被正式确立为省会书院,史料记载,当年皇帝拨给书院的帑金达“四千三百七十三两有奇”。在全国来说,如此大手笔的恩赐都是少之又少。

这种拨付一直持续到乾隆年间。乾隆三年,朝廷赐给鳌峰书院帑金有1000两。此后数年,陆续的几次拨付,数量都在1000两以上。此外,还有一部分经费来源于地方乡绅的捐款。

史料记载,书院不单有政府拨款,还有学田可以收租,所以以前的书院是不用发愁经费的。在史上,被誉为“江南第一清官”的张伯行就创造性地把洲田拨给了学院作为学田,这与如今的学校大不同。

古代书院 管特严

一天只开门两次,每晚查房,一个月还考试3次

提到以前的书院管理,比起现在也是严格得多。

据史料记载,除童生没有住院资格外,住院生员、监生都是有严格的住院管理制度的。徐心希提到,鳌峰书院每天仅开门两次,类似于现在的封闭式管理,据说这样是为了避免学生随意外出游玩。到了晚上,书院还会组织人进行逐房查点。

此外,学生也不得随意请假。若没经过请假随意离开书院,监院记过,学生还得惩办,比现在的大学宿舍夜晚查房还要严格。

四大书院对学生的学业管理也很严格。像鳌峰书院,每个月要进行3次考课,比现在学生的考试都频繁、严格得多。

除了每个月3次的考课,日常学业监管也极其严格。住院生员、监生每人要准备课程簿子一本,登记每天读过的书,院长每天都会进行检查。此外,布政司、按察司以及粮、盐两道政府部门每月还要抽查一二次,学生若背不出来还要受罚。

古代书院 重理学

祭祀理学大家,书院清初为理学传承重镇

除传道授业外,当时四大书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祭祀,山长(院长)们认为这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途经。但和全国其他地方的书院相比,福州四大书院有个更大的特色——理学大家成了重要的祭祀对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新宪认为,这和当时理学官方地位的确立密不可分。在他看来,清初福建战乱频发,文教设施破坏严重。而明末的王阳明心学对程朱理学产生了不小的冲击,致使理学的影响逐渐减弱。但奇特的是,它在福建却被尊奉不替。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福建文史研究馆馆长卢美松。他认为,福建地区理学土壤深厚,同时也因为福建山多,较中原大地而言,身处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文化传承比较稳定。

总之,这种奇特的现象“引起了康熙皇帝的重视”。黄新宪认为,康熙想尽快恢复福建的文化设施,把福建培植成全国重要的理学基地,因此清代统治者在尊崇朱熹及理学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实际措施,其中包括特令将朱熹配祀于孔庙,将之划入“十哲”的行列。

每年春、秋两季,书院举行隆重的祭祀。每月初一、十五,院长还会带领着学生们上香礼拜。

古代书院 台湾学生多

台湾许多书院的山长曾是四大书院生员,还有人去台湾当“高考移民”

清代康熙年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当时的福建省,因此当时面向全省招生的省会书院,就有不少的台湾学生。比如鳌峰书院,它绝对是台湾学生心中的学术圣殿。

当然,鳌峰书院学成后的学生,也有不少人到台湾任职。根据《闽都书院》,明清时期,台湾许多书院的山长都曾是四大书院的生员,台湾许多书院的教材也来自福州书院。

有意思的是,由于四大省会书院的竞争十分激烈,尤其在当时士子云集的福建,其他书院的考生想考中功名难上加难,因此滋生了不少“高考移民”。

徐心希提到,清初由于台湾刚开发不久,文化相对落后,与大陆学生比较而言,入泮门槛也比较低,于是闽南一带不少士子东渡台湾。他们在台湾读书,参加完科考入泮后,又返回内地参加乡试,获取功名,类似现代的“高考移民”。在当时,这批学子赶赴台湾,和当地学子相互交流,客观上却为台湾的文化发展做出不可否认的贡献。

古代书院 贡献大

培养出不少大家,所倡导的“经世致用”思潮影响福建历史

在福建历史上,四大书院作出的贡献不容小觑。据卢美松介绍,林则徐、梁章钜、蓝鼎元以及清代福建省三个状元之一的林鸿年,均出自鳌峰书院。晚清学者谢章铤曾坦言,“鳌峰书院者,全闽育才之奥区也”。而帝师陈宝琛、翻译家林纾、诗人陈衍等,也是正谊书院的学生。

值得一提的是,经历了清初理学为尊的阶段,四大书院的学术风格逐渐转变,兼容理学、经学等内容。徐心希指出,尤其是到了嘉靖道光年间,社会危机重重,有识之士开始倡导“经世致用”之精神,试图以此来解救社会危机。

这种思想的提出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以鳌峰书院山长陈寿祺为例,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对当时猖獗的鸦片走私有鞭辟入里的批判,敢于大胆直揭时弊,并积极寻找挽救的办法。

这种务实的风格也促使了当时知识分子抛弃陈旧观念,勇于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学习。尤其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等一批优秀鳌峰学子的出现,以“经世致用”为指导,以实际行动改变了整个福建的历史进程。

(本文来源:东南快报)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