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我省文化产业突破与提升
2013-01-0811-26-18来源:
作者:林秀琴
十八大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再次强调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家支柱性产业的发展要求,文化产业发展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近年来,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提速较快,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综合态势表现良好。2011年,全省文化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697.54亿元,拥有资产2631.05亿元,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802.32亿元。2012年上半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408.8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1%。但是,我省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仍然非常严峻,由于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展较为缓慢,我省文化产业总体水平与京沪深等城市和江苏、浙江等省份相比差距较大,后者大多已进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力加速时期,这意味着今后一段时期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态势。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深远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对文化产业发展有一个更加客观、理性、深刻的认识,文化产业发展意识要具有制高点。我省要着力于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构建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和发展机制,拓宽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探索有福建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推进我省文化产业的突破发展与总体提升。为此,应着力于推动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转换:从传统制造业向文化与科技结合转换,从资源利用向资源创新转换,从全面布局向产业集聚转换,从规模形态向社会与经济双重效益转换,从投资驱动向人力资源带动转换,从平台搭建向孵化创新转换,从政府引导向市场配置转换等等,形成健康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在此基础上,发挥文化产业作为创意和内容产业对相关产业的诱导作用、溢出效应和引领作用;发挥文化产品的内容消费、娱乐、休闲功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发挥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文化创造活力提升的作用。概而言之,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产业所具有的传播力、渗透力和影响力,要使文化产业在构建社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进程中起到标杆性的作用。
——推动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亟待由政府主导向政策引导转变。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由政府主导和政府推动,政府主导和政府推动的力度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要将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做快,政府应适时调整和转换角色,从政府主导向政策引导转变。我省正处于文化产业突破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要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时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制定更为科学完善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通过文化产业政策的引导转变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机制。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要注意综合性、系统性和针对性、操作性的结合,既要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又要制定文化产业具体的行业政策,提高文化产业政策的可执行性,真正实现政策效应。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培育成熟的现代市场主体。我省大型国有文化企业集团化组建较晚,历史包袱较重。我省文化企业集团普遍表现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迟滞、资源整合激活能力弱、市场创新性差等突出问题,虽然通过兼并重组实现一定的规模化,但尚未能够同步实现规模经济的突破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当下,我省要重点深化国有文化企业,特别是四大文化企业集团的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进一步确立完全的市场主体地位,推动资源的兼并重组与优化配置,提高产业集中度、规模度和专业度,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开拓新兴文化业态,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使之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另一方面,我省民间资本充盈,民营企业发达,要积极导引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鼓励和推动民营企业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发展,优先扶持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民营文化企业,推动民营文化企业成为文化产业市场的生力军。
——重点发展创意内容产业,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我省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一方面,多数文化企业还停留于传统产业形态,甚至还处于文化制造业的阶段,产业形态亟待转型和升级;另一方面,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核心层产业体量小、集聚差、品牌度低、龙头企业竞争力差等问题比较突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省文化内容产业创意、创新驱动力不足。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内容产业,要强化内容为王的意识,加强文化、创意、科技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以创意、创新驱动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通过创意创新驱动提升文化附加值,通过科技创新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特别是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数字化、信息化的双向渗透,培育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文化业态,以富于竞争力和创造性的内容产业,培育和提升文化产业内在、真实、核心的竞争力。
——产业载体建设要理性,着力推动产业集聚。我省大部分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功能不强,企业孵化作用不足,文化创意、专业服务水平较低。其中,园区定位不清和重复建设问题更为突出。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依托大环境,需要具备文化资源、经济基础、市场环境和路途交通等各方面的成熟条件。因此,文化产业园区开发应该更具针对性,结合所在地产业基础和产业优势,突出重点产业,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资源的整合与集聚,提高园区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形成龙头主导效应和带动作用,使园区真正成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平台。
——提升文化资源产业转化能力,推动资源可持续发展。我省文化资源丰富充裕,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势。但是资源优势不等同于产业优势,当下必须增强我省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能力,充分发挥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优势。另一方面,文化资源具有特殊性,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具有特殊的发展规律,也并非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具有产业转化的可能和空间,对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不能仅仅局限于产业发展和市场效应的层面,要站在更高的发展视野上理性地使用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目标下,我省要强调文化资源的科学使用与健康转化,在保障文化资源可持续性活力与保护文化资源生态的前提下,使文化资源要素价值最大化,特别要强调通过创意、科技对文化资源价值的丰富与拓展,同时要避免资源产业化不科学所造成的资源破坏。
——发挥比较优势,深化闽台文化产业合作。自2002年以来,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取得突出成就,特别是在工艺产业、设计产业、传媒产业、演艺产业、出版产业等领域,建立了包括政策扶持、人才培养、产业转化、市场开拓、国际营销等在内的较为成熟的产业发展体系,对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下,要依托我省与台湾独特的五缘优势和深厚的文化交流基础,落实我省制定的各项闽台文化产业合作的政策措施,用活、用好特色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较优势,打造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中心,形成一批对台文化交流与合作基地。
——实施人才资源战略,激活人才文化创造活力。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中最重要的投入因子与生产要素,人才战略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战略。我省文化产业人才结构单一,科技创新人才、文化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是制约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下,我省要确立人才战略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深化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成熟的文化产业人才发展体系。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是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综合性教育,需要全面创新文化产业专业教育机制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和推动产官学研的高效合作。同时,鼓励企业加大人才引进和人才自主培养力度,创新人才发展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和释放人才活力。
——提升文化消费能力,活跃文化发展环境。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一个强大的消费市场。我省文化消费占总消费支出比重偏低,说明我省文化消费环境尚未养成。应将文化发展环境的优化置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最高战略层面,着力于文化创意生态系统的构建,要重点突出几个要素,即吸引创意人才居留,创意活动展演,创意氛围形成,彰显特有的区域文化特色与深厚的区域文化内涵。活跃文化发展环境,构建创意生态系统,增强社会文化创造活力,可从根本上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核心层动力不足的问题,并真正促进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推动以知识、科技、创意、服务为核心和支柱的产业形态的生成,最终实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
(作者:福建社科院副研究员)
(本文来源:福建日报)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