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十字路口的闽菜传承:曾经辉煌如今迷茫
2013-05-1509-14-30来源:
[[p align=center]][[image1]][[/p]]

什锦太平燕

[[p align=center]][[image2]][[/p]]

淡糟香螺片

[[p align=center]][[image3]][[/p]]

荔枝肉

[[p align=center]][[image4]][[/p]]

鸡汤汆海蚌

闽菜,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曾经辉煌,也一度彷徨,今天,一代代传下来的闽菜文化,要如何传承好、发扬好?这是许多人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昔日历史 曾经辉煌
“那是闽菜最辉煌的时候。”看着强木根、强曲曲获得1983年全国首届烹饪大赛最佳厨师奖时的合影,省闽菜技艺研究会会长,也是闽菜宗师“双强”的开门弟子,68岁的陈依宇说。
“双强”是堂兄弟,出身于福州烹饪世家。两人先后进入名师云集的“聚春园”学艺,出师时,均已练就一整套过硬的基本功。强木根精于刀工,强曲曲精于炒锅,他俩合作的菜肴,既发扬了闽菜固有特色又精于创新,两人创作了一大批新闽菜,并获奖无数,被称为“中华一绝”。
1983年,全国首届“最佳厨师奖”,“双强”入围,当时全国只有十人获奖,福州十占其二,使得闽菜在八大菜系中也扬眉吐气。
“两位师傅获奖回来后,在福州掀起了学习闽菜的高潮。本地的饮食行业里,办起了许多培训班,学徒乐意来学,两位师傅也乐意去教,我的师弟突然多了好多,大家都觉得学闽菜很光荣。”在陈依宇的印象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福州满街的菜馆做的都是闽菜,家家都有名厨,名师都有拿手菜,闽菜一片繁荣,相比之下,现在全省的名师只有二三十人”。
今天现状 有点迷茫
可是,在近十年间,各路菜系在全国“攻城略地”,福州作为饮食业发达的城市,也受到川、湘、粤等外帮菜甚至外国菜的“围攻”。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在激烈竞争中,原本一家独大的闽菜没能像川菜那样在全国“遍地开花”,反而渐渐失去了“话语权”。
“现在去街上看,除了那几家老牌的菜馆,很难找到正宗的闽菜。比起‘双强’时代,闽菜没落了不少。”陈依宇表示,正宗闽菜馆难找,本地年轻人的口味变了,学闽菜的厨师少了,这是闽菜的现状。“现在的许多餐馆,出于经营方面考虑,希望上菜越快越好,而闽菜道道动刀动锅,要现做现上,快不起来,导致许多餐馆更倾向做外帮菜。而且许多本地人的口味都在变,比如许多年轻人爱吃点辣,闽菜却是清淡多汤。”
与之不同的是,福州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会长、聚春园集团董事长郭仁宪则认为,闽菜的市场依然非常大。“前几年,在外地菜系的冲击下,闽菜确有过困难。但是近年又重整旗鼓。在福州,若要结婚办喜宴,无论在哪个宾馆酒店,都少不了太平燕。香格里拉一进驻福州,就四处寻找闽菜师傅;喜来登现在也以闽菜为主;其他的大酒楼,也都以闽菜出名;再如街边的餐馆饭店,如安泰楼、味中味、老福洲等闽菜依然强势。这说明在各大酒店,没有闽菜不行。”他说,虽然闽菜大的品牌不多,但只要我们传承好、创新好,各地抱团、整合,闽菜还是全世界都认可的闽菜。
有人悲观,也有人乐观,但人才上的严峻问题,已经明明白白地摆在大家面前。
“闽菜技艺研究会一直囊括了全省大多数闽菜大师,但遗憾的是,现在研究会里国家级名师只有8人,省级闽菜大师也只有10人左右,不管是跟人家比还是跟以前比,都实在是太少了。”这是陈依宇的遗憾。
作为经营者管理者,郭仁宪也表示,目前福州餐饮业发展的瓶颈是厨师素质不高,高等教育相对滞后。每家企业都感到人才不足,高水平的厨师更是高价难求,这是所有餐饮业者最感头疼的问题。
“福州的烹饪教育,中职中技发展较早,但最近几十年来没有向高等教育发展。”郭仁宪揭晓了答案。
闽菜工艺繁琐,对厨师的要求很高。就拿常用的清汤来说,闽菜有“唱戏靠腔,厨艺靠汤”的说法,其中清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材料、工序讲究,耗时又长,陈依宇说,这样复杂的工艺,许多人都不会做了。“且闽菜的刀工一绝,当年曲曲师傅掌勺,木根师傅切菜,就像生与旦一样配合相当默契。现在老说闽菜不好吃,问题就出在刀工上。许多厨师对刀工不重视,一出来就开始学炒菜,用刀不好,菜的长短粗细不均匀,火候就难以把握,出锅的菜也不会好吃。”
缺乏培训机构,徒弟又学艺不精,是今天闽菜传承走在十字路口的最大原因。
明天前景 依然宽阔
老百姓的口味在变,品味也在变。如何让闽菜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何让人才跟上闽菜发展的步伐,是业内人士一直思考和探索的。
郭仁宪表示,闽菜要得到更快的发展,应加强餐饮人才培养。“我省直到近两年,黎明职业技术学院才开先河,但规模太小,对于快速发展的福州餐饮烹饪事业无异于杯水车薪。建议政府尽快成立本科级闽菜人才教育,培养高端餐饮人才。”
“在菜肴创新上,聚春园下了很多功夫。我们有4个大师工作室,整个集团每周都有新菜推出,还有传统菜的翻新。”闽菜不只是一桌菜,还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郭仁宪说:“现在老百姓的要求高了,我们也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挖掘相应的内涵,比如三坊七巷古色古香的环境;室内介绍锅边糊、打肉燕等传统名菜的书画作品;我们的菜名中也包含着许多历史故事,如林公一品肉、冠雄炸糟鳗等等。”
2007年,福建省闽菜技艺研究会成立,六年来一直致力于挖掘传统闽菜,发扬闽菜文化,并利用月会、专家品菜会等各种方式提升闽菜厨师的技能水平。同时,在聚春园等老牌菜馆的带动下,业界的闽菜创新也在不断地进行。陈依宇表示,“现在已经有许多年轻的厨师做得很好,我们可以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省闽菜技艺研究会副会长林量也认为,闽菜的前景依然宽阔。“闽菜的传统非常丰厚,而且福建人在省外甚至海外有很多,他们非常热爱闽菜,回到故乡就会寻找故乡的口味。所以说,我们闽菜在全国各地都有群众基础。闽菜的推广需要这一代人去努力,民间团体、企业应发扬好传统闽菜,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味道改良,以传承、创新、发展好闽菜。”
“本地人终究还是喜欢闽菜的,闽菜要是做好了,肯定能重新辉煌起来。”陈依宇说。
像做文化一样做闽菜
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闽菜发展至今,却走到了“十字路口”:在川菜、湘菜等外地菜系的犀利进攻之下,闽菜节节后退,若不重视起来,有所作为,市场被“蚕食”事小,丢了老祖宗的“传家宝”事大。
闽菜又不仅仅是一道菜,它已然成为融入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文化。
既然是文化,那么闽菜就不仅仅只跟锅碗瓢盆打交道了,我们应该像做文化那样做闽菜。
文化传承需要人,也需要载体。我们大可以设立闽菜文化博物馆之类的场馆,使之成为宣传闽菜文化的基地。目前成都、杭州都已建成川菜、杭帮菜博物馆,重庆也在重点规划建设美食博览馆,闽菜也应该拥有这样的“载体”,甚至可以把闽菜文化与昙石山文化、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福州民俗文化结合展示,提升闽菜文化品位。我们还可以在城市以及区县规划建设特色突出、文化浓郁、风格各异的市级美食特色街,让闽菜文化与大众亲密接触。
文化的活力来自于创新。闽菜好不好,关键看色香味。以前交通不便,各菜系之间交流不多,大众可选的不多,所以闽菜自然而然成为本地独一无二的菜系;但随着交通的便利、人口的流动、各家菜开始“串门”,大众可选的余地当然多起来,口味也自然“挑”起来。闽菜该做的,是在吸收好传统的基础上,做好创新,跟上大众口味的变化。
当然,闽菜的传承和发展,更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关心和重视。有了政府的重视,加上民间的鼓舞、商业团体的自我努力,相信闽菜文化定能一代代辉煌下去。
来源:福建日报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